《人与神的对话》是2000-12安徽教育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谭桂林
内容介绍
对话不仅是语言馈赠、思想碰撞、感觉交换,同时也包含了人类生存方式的相互参照。《
人与人的对话》的作者善于从不为人们所注意的现象中发掘对话价值,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从理性角度进行分析,探寻对话引起的生命共鸣,体现了最高层次的生命关怀。
《人与人的对话》一书不是单从语言沟通方面告诉我们什么是人与人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是与存在讲和。通过对话,倾听不同声音的交响,调适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世界的感觉。萨特说过:“他人即
地狱”,本书告诉我们,通过呼喊与回应,他人可以不是地狱;探寻人际空间和对话空间,系统地了解对话思维和对话策略;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了解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本土与异域的对话;感觉向多角度敞开,体味幻与真的对话,生与死的对话,超越言语的对话;解读作为对话的文学话语,走出文化宿命的文学话语读解;充满平衡与张力的对话,吸纳与改造,和谐与分离,阻断与期待的交错互生。对话中体现的“活法”,建立了一种相互敞开、相互依存的关系,对话是生命的相互烛照,是自我与他人共同的相互审视和相互认证。
随着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对话足优化生存的文化手段,对话成为思想界的热门话题。对话空间正不断延展,研究对话的理论触角程度小同地深入到了人类的历史存在和现实存在之中。通过对话,倾听不同声音的交响,调适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成为人类理性生存的标志。
人与人的对话,是与存在讲和。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关注,是人与人对话的核心问题。追求合乎美好人性的生存,是人类最高层次的关怀。从对话角度思考存在,既需要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价值信仰和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需要研究,在人类生存图景“是如何”和“该如何”之间,怎样由对抗走向对话的文化历程,以及对话与对抗互相隐含的深层意义。
人在语言的世界里对话,也在超语言的世界里对话。因为,对话不仅是一种交际手段,更是一种生命的内在诉求;对话不仅是一种信息交换,也是一种价值交换,同时还是一种感觉交换;对话不仅是语言、思想的馈赠,同时也包括了人类生存方式的相互参照。这决定了本书的写作定位:从话语层面向文化哲学层面延伸。
对我来说,更有诱惑力的,不是对话主体“说什么”或“怎样说”,而是“说法”中体现的“活法”,是人与人的对话所体现的人类生存哲学。对话建立了一种相互敞开、相互依存的关系,对话是生命的相互烛照,是存在的相互趋近,是自我与他人共同“在场”的相互审视和相互认证。生命在对话中敞亮,存在在对话中展开,主体建构在自我与他人的对话中实现。不同样态的生命安顿,在“辉煌敞开”的对话中,相互叩问、相互聆听,共同寻找生命的意义,共同拆除囚闭之墙、搭建抵达之桥。
呼唤理解、追求和谐的对话,并不排除必要的文化批判和价值修正。对话,有他性的激活,也有我性的坚守;对话在改造中吸纳,在吸纳中改造;对话可能因为内在或外在的原因而暂时阻断,但是,对话主体对于精神回应和心灵沟通的永恒期待不会泯灭。
因此,本书讨论的“对话”,在很多场合是在广义上使用的离开广义的用法,有关人与人对话的研究将收缩到言语交际的单一场景中,而无法提升为人类走向理性生存的境界。显然,在广义上使用的对话,较之在狭义上使用的对话,存在着更为深远的阐释背景和更为宏阔的阐释视野。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写作,本身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紧张而又忘情的写作中,我与相距遥远的思想者对话:听哲人的追问,听诗人的吟哦,也听芸芸众生的絮语。我听见了旷远时空中人类的呼喊和应答,看见了滔滔大浪中人与人共赴生命苦旅的顽强搏击。我和他们在历史的长廊中相遇,在现实人生的驿站相遇。我面对他们探寻的目光,感受他们心灵的悸动,品味他们沉默的分量,体验他们不说之说的智慧。人类跨越时空的对话、穿透意识和潜意识的对话、甚至超越生死忘川的对话,汇聚成一个水恒延时的鲜活文本,解读这个超级文本所产生的一些思想碎
培根说过:没有友谊,世界只是一片荒野。我们同样可以说:没有对话,世界将没有和风,没有蓝天,没有阳光;没有对话,人类的家园将在自我关闭中沦为颓败的风景。 呼唤对话,就是呼唤理性。拒绝对话,就是拒绝诗意地栖居。 开拓对话空间,就是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对话,和由对话所导致的联系支撑着我们的存在。”——海德格尔这句名言,照亮了“存在”,也照亮了本书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