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着悠久的
传统。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蕴涵着丰富的亲师关系经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中,我们有必要吸取古代教育的精华,探索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发扬优良
民族传统,并使之在新时代焕发青春;另一方面,贴近幼儿生活实际,适应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立足现实生活包括家庭生活与幼儿园生活各个环节,以亲师关系主线,最大限度发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效应,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发展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
简介
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没弄清楚,例如,我们设计一个什么样的互动环境才有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如何把握好幼儿自动自发与教师、父母
控制度的问题等等,我们想通过这个实验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在
人际互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自2006年12月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研究工作,迄今课题研究进展较为顺利,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实施过程
1、方寸之间养成教育魅力尽展
,课堂之中“园本教研”风骚独领。
“优化亲师关系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步研究”课题立项后,课题组马上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具体的准备工作包括如下:讨论课题研究方案,使之进一步具体化;人员分工;制定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要求。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围绕组织形式,教材使用、课程体系重组、活动模式更新,活动平台延伸等开展了扎实而有效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例如:对行为习惯进行分类,对内容进行具体界定、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
为此,我们设计了大、中、小三个年龄段的幼儿行为习惯调查表、幼儿行为习惯规范细则以及亲师互动类型的调查。其中,在“幼儿身边人员基本情况调查表”中,对幼儿
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职务、性格、爱好及每天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和方式、与幼儿接触的其他人员(如老人、好朋友)等都做了详细的调查。通过调查,教师掌握了班级每个幼儿的家庭生活环境,家长的教养态度等第一手资料,为开展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材料。
本阶段是在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即幼儿习惯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各班教师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从中探索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
2、研究内容
(1)从亲师双向互动和亲师同步自我教育的理念入手,经过个案跟踪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当前亲师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探索优化亲师关系的基本方法与有效途径。
(2)从幼儿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与培养,结合日常保教过程进行实施,寻找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与途径;通过对不同教养条件下(主要是全托与日托)幼儿习惯养成状况及成因的分析,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途径与有效对策。
理论思考
1、养成教育——教育与文化的对应同构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素质,良好的行为表现也成为测量和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现有不少家长把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看作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而把幼儿行为
习惯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训练作为软任务,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儿在回答科学常识、讲述故事、加减数时做得头头是道,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件简单任务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有的幼儿尚未形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以及交往、游戏、娱乐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求知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也不尽人意。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畸形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2、环境教育——润物无声的持久守护
国内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强调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墨子则提出“素丝说”,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三字经》开篇就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看重学习和习得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人的大部分行为习惯是学习和习得的。
英国的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在人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3、园本管理——幼儿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
园本管理是“一种权力下放的形式,幼儿园是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基本单位,通过决策权的重新分配,能够激发并保持园所的进步。”⑴园本研究是理论工作者自觉的转向。关注“园本”体现了教育理论工作者站在克服理论抽象,从务实的角度上直面具体的园所实践,试图把一般的理论与丰富的园所实践相结合,从而探寻园所发展的方向以及重新构建理论的路径。⑵幼儿园在教育中的位置使得“园本”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任何脱离了具体园所实践的教育指令,教育政策,教育方针或教育理论都是一纸空文。⑶我们所习惯的从理论到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逻辑无数次碰壁后的教训是:任何一所幼儿园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它园所的经验所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换句话说,只有在具体园所的基础上形成“个别化理论”才更具适切性。
4、养成教育理论——水到渠成的和谐生成
优化亲师关系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强调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一个学生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对于正处在人生初始阶段的幼儿来说,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大,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又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期,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应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实践探索
1、前期宣传工作
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家长会和行政会议,
幼儿园各部门、与各科教师、家长、社区之间思想上达到共识,集思广益,充分挖掘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按计划组织了专家现场开题活动,并邀请全市幼教同行、各大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报道。
2、师资培训
定期培训:课题研究理论探讨学习和养成教育的方法策略两种培训交替定期开展。
专家引领:定期邀请国家级、省级的专家指导课题的开展。召开座谈会、举办讲座,提供一个课题一线教师与专家对话的平台,体悟专家的每一个观点,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发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交流,反思。
同伴互助: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指导老师不断提高养成教育与教育教学结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精心设计养成教育和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案例。
3、通过第二阶段研究、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探讨办法,在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过程中完善,课题组成员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途径,整理出以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1)言教法。主要是教师通过讲解、说明、交谈、讨论,让幼儿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在教师创造的轻松气氛中,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愿意在集体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既培养了是非判断能力,又是对幼儿进行行为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前奏曲”;
(2)榜样法(以身示范法)。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靠说教,更重要的是以身立教。通过言行,把抽象高深的思想,良好的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形成好思想、好品德、好的行为习惯。行为的模仿和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教育
实践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如:教师在肯定某一幼儿的行为时,激发了其他幼儿也要受到教师表扬的心理欲求,然后在幼儿自愿的情况下自觉地模仿被表扬幼儿的做法,这其中就有了模仿和练习,使幼儿的不良行为得到了矫正。久而久之,就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环境教育法。通过
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教育幼儿的方法,是以隐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法。它可以利用氛围塑造幼儿性格,具有极强的渗透性;
(4)行为评价法。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的强化和不良行为的改进;幼儿之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和师生共同评价,还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是非判断能力;
(5)家园共育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幼儿在园坚持做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的配合,需要与家庭相结合。没有家长的配合,往往教育目的就难以实现。
4、在园本教研中开展课题实施
,确实也取得了理想的成果
(1)促进了整体教育教学的发展。
(2)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师幼角色发生了变化。
(3)案例编写过程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
5.创建活动平台——人人有自信,人人有收获,人人有舞台
(1)园所整体特色形象展示平台;
(2)幼儿群体活动分层展示平台;
(3)个体作品成果展示平台;
主要成果
活动实施过程中整个园所的多个方面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1、幼儿整体风貌方面
自从我们开展了课题研究之后,幼儿的整体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变得有个性,有主见,园内开展的第四节艺术节活动中也增加了许多活跃的身影,各项活动都在孩子的主动参与下蓬勃开展,这正是幼儿个性多样化发展的最好证明。
2、幼儿个体转变方面
小杰有很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欺负同伴,以前好几位任教过的老师都认为他是朽木不可雕,完全放弃了他,这样他更我行我素。班级老师发现他动手能力不错,有潜力,便及时鼓励他,让他成为剪纸组的“小组长”,指导其他同伴学习剪纸,并联系好其家长,要求家长通过这一方面,对他进行鼓励夸奖。他受到激励,在剪纸组中的自信心越来越高,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并逐渐实现注意力的转移,逐渐转变了学习态度。
俗话说:“米粒之珠,也有光彩”。像小杰这样的特殊孩子少有成功的机会,故教师们经常“戴上一双放大镜”,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展示自我,发挥特长。幼儿园的跨班活动就是本着这样的宗旨,诱发幼儿潜在的积极性,使其萌发向上的生机。园内推行富有特色的跨班活动,不仅让孩从小得到艺术的熏陶,促进孩子全面加特长发展,而且给每位幼儿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会因为学得很好而更自信;有的孩子会因为学会了一种本领而变得自信;还有的仅仅会因为有一点点进步而变得自信,小诗就是其中一个,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像小杰这样的特殊幼儿也因这样的跨班活动变得自信。
3、家长态度转变方面
家长原本都会担心孩子因为时间分配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反对的非常强烈,特别是一些年纪大的老人,更看不惯把这种看似玩耍一样的活动当成重要的课程来安排的行为,提了不少意见,发了很多牢骚。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园决定用事实来说话,一个学期下来,幼儿园多次安排家长共同参与园所的特色活动,共同参与演出,看着孩子在舞台上出色表演,接受掌声。邀请有专长的家长担任特聘指导老师,直接参与教学,召开家长会沟通思想,慢慢的,家长的心态调整过来了。尤其是看到孩子不仅没有因为额外的兴趣而耽误学习,反而进步很大,更加活泼自信,家长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转变,热情的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还主动承担了很多活动中的任务,出谋划策乐在其中。
4、教师发展方面
教师从原来的被动型接受安排到主动提出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转变,对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普遍提高;将素质教育观念实施于教学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对活动教学的认识得到统一,活动课程教学已经规范。
并且,在这一年时间里,老师们撰写了不少论文:例如:李玲—幼儿良好行为培养与教师鼓励;李文—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李曼玉—谈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黄丽—在优化亲师关系中培养幼儿良好正确的阅读习惯;谷云花—架起幼儿行为习惯教养的桥梁;黄英--让感谢成为习惯;刘荣--浅谈幼儿在园就餐习惯的培养……
下阶段研究重点
我们即将进入总结阶段(应用与实践,验证方法)阶段。在前阶段研究中发现,幼儿养成教育具有:方法易掌握,干预后见效快的优点。但是,如果人为干预呈间断式,或者家园之间、教师之间要求不一致,幼儿已经形成的习惯就出现反复。为此,我们在本阶段研究工作中,一边实践已积累的方法与经验,一边研究“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在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统一的常规教育”这两个问题。在“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个问题上,除建立家园联系外,大家认为,家长主要问题是缺少有效的指导方法和坚持性。为此,我们即将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家长在教育时借鉴、运用。
下阶段主要设想
1、实行灵活的管理机制
(1)设备的灵活管理: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我们再次配备了两台笔记本电脑、四台数码照相机、两台
数码摄像机和一套
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的保管实行了年级组长负责制,为教师们的随时使用提供了保证。
(2)课题的灵活管理:逐步推行教研主任责任制。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在对课题做好宏观调控的同时,在具体工作中,对课题研究成员赋予较大的决策权限,鼓励大家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大胆地进行创新实践。同时,注重发挥幼儿家长志愿者和业务指导老师在养成教育日常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2、持续发展、向外延伸
为扩大养成教育的涉及面,让我园的特色走出园门,成为地方特色,计划开办分园进行延续性教学,使我们的养成教育得到持续的发展,使得养成教育培养成为市幼的骄傲和对外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