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钞风潮是旧中国北洋政府时期因中国、交通两银行京津地区的纸币停止兑现而引起的金融风潮。北洋政府财政枯竭,国库空虚,军政费用的筹措除借内外债外,就是靠中国、交通两银行的垫借。1916年5月,由于政府大量动用中国、交通两银行的发行准备,造成中国、交通两银行现银准备空虚。消息传出,在京津等地迅速形成挤兑风潮。北洋政府于1916年5月12日下令中国、交通两行停止纸币兑现。此举引起人心恐慌,外国人控制下的铁路、邮电、税收、海关等则拒绝接受中国、交通两银行纸币。
影响所及,其他银行的纸币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挤兑,市场现银极为缺乏,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交易停顿,市场陷于混乱,形成金融风潮。与此同时,上海中国银行拒绝执行停兑令,其他地方的中国银行也未认真执行。当时银行钞票系分区发行,京津地区发行多,且在北洋政府直接控制下,故继续执行停兑令,以使这一地区发行的中国、交通银行钞票(京钞),长期未能兑现,在市场上折扣行使。这一纸币危机持续了数年之久。到了1921年11月,刚开始恢复兑现的天津中国银行等处,又因谣传和自身准备不足而发生挤兑风潮,但此次风潮很快平息下去。因两次风潮主要发生在京津两地,故称为“京钞风潮”。该项“京钞”直到1923年用政府发行公债和银行发给定期存单办法加以收回始告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