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独弦琴艺术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传统音乐
京族独弦琴艺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历史渊源
独弦琴的历史源流,中国学者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独弦琴源于中国,另一种观点认为独弦琴起源于越南,由京族先民携带独弦琴迁徙到京族三岛。
中国起源说
宋唐(2007)在《京族独弦琴考察与研究》指出,若从语言、文字、演奏曲目和演奏内容等方面来分析,独弦琴应当是起源于中国。从语言上来说,独弦琴用越南语的发音为đànbầu或者đànđộchuyền,前者读音与两广粤语方言读音相近,后者“Dàn” 是在越南语是“琴”,“bầu”是“匏”字的汉语直译。由此可见,‘匏琴’是从中国传到越南的一种弹拨乐器。从演奏曲目上看,中国京族祖先从越南迁徙到东兴京族三岛时,带来的独弦琴曲目中有《高山流水》,这源于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且曲目主音是“5”,属于中国民族调式的“徵调式”,由此京族独弦琴源于中国本土。
史恒(2016)在《京族独弦琴源流考辨》一文中提到,关于独弦匏琴的主要记载在《旧唐书》《新唐书》《唐会典》三部古籍中,记录的大都是同一事件,主要内容是:在唐德宗贞年间(785-804年)古骠国(今缅甸境内古国)舒难陀访华使团到达长安献乐,其中所献的乐器共有19种38件,独弦匏琴包含于其中。
据《新唐书》所载,“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大匏琴二,覆以半匏,皆彩画之,上加铜瓯。以竹为琴,作虺文横其上,长三尺余;头曲如拱,长二寸,以绦系腹,穿瓯,及匏本,可受二升。大弦应太簇,次弦应姑洗。” “有小匏琴二:形如大匏琴,长二尺;大弦应南吕,次弦应应钟。”“有独弦匏琴:以斑珠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有四柱,如龟兹琵琶,弦应太簇”。在中国早期的古籍中,也有关于独弦乐器的记载。据《拾遗记》所载,“师延者,殷之乐人也。……在轩辕之世,为司乐之官,及殷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拊一弦琴则地祗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 “独弦琴”一词在中国古籍中也有所闪现,现今可寻的是《新唐书》所载的:“燕乐。《清商伎》者,隋清乐也。有编钟、编磬、独弦琴”。
越南起源说
据越南文献《起头事录》记载:“独弦琴,俗云瓢琴、黄燕琴;考云我南北圻人所制。成泰八年,有瞽人扶这琴入顺化城,神京独弦琴此始。”大致意思是:独弦琴在越南被称作“瓢琴”或“黄燕琴”;因此可判断独弦琴为越南北部人所制。 史恒(2016)在《京族独弦琴源流考辨》中指出,中国独弦琴传承人苏善辉自称是越南第六代独弦琴传承人,按照每代人需要传承20年来计算,可得第一代人传承的时间大约在1820年,这与《起头事录》中的记载基本吻合。
基本特征
形制特征
独弦琴的结构由琴体(共鸣箱)、摇杆、弦轴,一根琴弦及挑棒等组成。琴体也称琴身,呈长方形盒状,含框板、面板、底板等部分,琴体之一端稍小, 另一端略大,小端为琴头。
琴体的制作材料的不同,分竹制和木制两种独弦琴。因中国南方盛产竹子,所以多为竹制。古代就有竹制的管形乐器,唐代已有竹制独弦琴。《新唐书》:“独弦鲍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以此描述其形制。公元802年,骤国(今缅甸)进献了一种棒状的独弦琴。这也是中国史料记载的第一架独弦琴。
木制独弦琴,琴身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外观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匣状,琴面宽的一端为琴首,琴面窄的一端为琴尼。共鸣箱全长105厘米,琴首宽12厘米、高8厘米,琴尾宽8厘米、高6.5厘米,面板使用桐木制作,板厚0.3厘米左右,底板使用松木制作,板厚0.6厘米左右,框板采用红木或花架木子硬质木料制作,板厚1厘米左右。面板表面呈微拱形,底板的首端留有方形缺口,它既是出音孔,又便于安装琴弦。弦轴采用木制锥形轴或金属齿枪轴,横置在琴首内腔,固定于两框板之间,旋柄突出框板之外。摇杆一般使用竹制,也有采用牛角或象牙制作的,摇杆长30厘米左右,杆的上部呈弯弓状,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弦弓”,摇杆的下部穿有一个共鸣简,简为一个横截面的小葫芦,呈喇叭形,它既可起到音响共鸣作用,又可作为装饰物,摇杆的下端直插在琴尾的中央部位。琴弦使用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右端压住琴码、穿过琴面弦孔、缠绕于琴首内的弦抽上,左端通过葫芦口系于摇杆的下部。现所用基本是电声独弦琴,电声独弦琴的发音与共鸣由音响部分完成,不再需要乐器独弦琴本身发音,只需在原来的琴体上加装一个合适的拾音器及相连的插孔,用连接线与音箱相连即可。
演奏形式
独弦琴可独奏也可伴奏,演奏独弦琴时,把琴平放在桌面上,坐着弹奏,也可以把琴放在双腿上,也有站着弹奏的。右手拿拨子,与小指配合,触拨琴弦各泛音点,手掌外侧轻触弦的三分之一至八分之一处, 发出泛音和基音的复合音。左手则通过推拉摇杆,改变琴弦的张力,使之发出高低不同的音来。拉摇杆时,则琴弦张紧,发音升高,推摇杆时,琴弦松弛,则音降低。独弦琴的右手技巧有弹、挑,连,续弹挑的话可演奏出类似琵琶“滚”奏的效果。左手则灵活多变,可以演奏出多种装饰音效果,技巧有揉弦、推、拉、拉揉、推揉、打、撞、摇、颤音、滑音等。
揉弦:左手小指轻抚琴杆,左右均匀摇动,发音如同拉奏乐器的揉弦效果。
拉:左手抚琴杆向外拉,使琴弦音升高。
推:左手抚琴杆向里推,使琴音降低。
拉揉:拉与揉相结合。
推揉:推与揉相结合。
打:右手拨弦后.左手大指向外轻击琴杆一下。
撞:右手拨弦后,左手食指向内轻击琴杆一下。
摇:打与撞结合运用。
颤音:即连打。
上滑音:右手拨弦后,左手拉动琴杆。在谱中需标明起讫音。
下滑音:右手拨弦后,左手推动琴杆等。
代表作品
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作品,音乐素材全都来源于民间曲调,取材于眼前所见、所闻、所触,涵盖京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音乐语言具有明显突出的地方民族特色。
京族独弦琴艺术主要有改编法、提取法、融会法等三种模式的作品。
改编作品:《高山流水》《寒月孤影》《渔家四季歌》《摇网床》《打鱼归来》等。
提取作品:《拜月》《叹月》《京海琴韵》《月下摇篮曲》《欢乐的哈节》《欢乐的京岛》《思乡曲》《大海情深》等。
融会作品:《我爱京岛》《北仑河畔的怀念》《赶海》《欢歌擂鼓庆丰收》《飘香波罗蜜》《醉人的唱哈节》等。
传承模式
京族独弦琴艺术主要有家庭传承、师徒传承、节庆和赛事传承、学校传承等四种传承模式。20世纪50年代前,独弦琴一直在其原生文化生态环境中自然传承,民间艺人阮世和、苏善辉、裴永东都是在自然传承中习得并发展独弦琴艺术,没有乐谱。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各种声乐艺术或器乐艺术一样,独弦琴艺术也经历了言传身教的历程。在民间自然传承的发展过程中,少有曲谱记载,主要是依靠即兴创作、表演进行传承。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京族独弦琴文化是京族文化的代表,具有声音的易逝性、演奏者的个体性等非物质文化特性,进而提出应该更加合理有效地对独弦琴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的观点,传承独弦琴文化具有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独弦琴文化是京族文化的一种表征形态,是学校传承民族文化体现京族特色的重要载体之一。传承京族独弦琴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京族文化、树立多元民族文化认同,进而挖掘京族独弦琴文化的教育内涵,构建学校素质教育资源。
传承状况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京族民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改变,与之同时独弦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具体表现为:大多数京族青年外出经商、打工,导致独弦琴受众流失;由于独弦琴演奏技法特殊、复杂,学习者须付出长时间进行练习,但如今能在独弦琴学习上付出大量时间精力的学习者已不多,因此独弦琴文化传承上面临着后继无人的艰难局面;京族人口基数较少,流传的地域较为堵塞,独弦琴文化未能得以广泛传播。
传承人物
苏春发,男,京族。1960年,苏春发师从独弦琴第一代民间艺人苏善辉;1966年,师从独弦琴第二代民间艺人阮世和。2007年,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苏海珍,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9年,防城港市东兴市建立散居民间艺人专门档案,重点扶持京族民间艺术团体发展。建立京族“独弦琴”人才库等保护措施。
2011年5月23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东兴市文化馆获得京族独弦琴艺术项目单位保护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京族独弦琴艺术”项目保护单位东兴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主要活动
2020年,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人苏海珍歌舞作品《京海琴韵》在北京广西大厦进行“壮美广西·多彩非遗”2020年广西非遗艺术展演。
2021年6月12日,京族独弦琴艺术在北海市宁春城东广场参加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西主场城市(北海)暨第二届广西“非遗购物节”活动。
2022年4月2日,京族独弦琴艺术在青秀山壮锦广场参加2022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主会场活动。
荣誉表彰
2010年3月,在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广西专场《八桂风谣》晚会上,苏春发演奏的京族独弦琴艺术节目获得集体一等奖。
2011年,苏春发在北京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演文艺晚会获得集体一等奖。
衍生作品
2013年6月,陈坤鹏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京族独弦琴艺术》书籍,该书籍以京族独弦琴为研究对象,对独弦琴的制作工艺、演奏方法、曲目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描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08:2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