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位于
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59号,原为和嘉公主府,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中国近代成立的第一座最高学府。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戊戌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创办,将原有官书局和新设译书局均并入京师大学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京师大学堂扩建校舍120余间。同年,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京师大学堂校舍先后被俄军和德军用作兵营,藏书、仪器大部分被毁,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办学。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京师大学堂新建西侧宿舍。
民国时期,京师大学堂改为国立北京大学。
建筑格局
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万多平方米,现仅存有原属于和嘉公主府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筑和数学系楼及“西斋”十四排中式平房。
主要建筑
中路建筑
中路建筑为原和嘉公主府建筑,现仅存一座五间大殿(后寝殿),另有配殿、后照楼,但都经过改建,已非原貌,北部和东部尚存部分府墙。
西路建筑
西路建筑现仅存五进四合院:一进院后出廊南房九间,北房五间为过厅,前后廊、东厢已拆改,西厢处有一呈“凸”字形的近代建筑;二进院前出廊正房五间,中三间出抱厦,东西厢各三间,左右耳房各二间,四周游廊环绕;三进院前出廊北房五间,另有西厢三间,前带廊;四进院前出廊北房七间,进深七檩;五进院为后罩房九间半,西带半间耳房,另有三间北房,北和西即府墙。西轴线以西有平房十四排。
东路建筑
东路建筑大部分经过改建,为三座西式建筑。北部为“工字楼”,中间为教学楼,均已翻建,失去原貌。只有南端的数学系楼基本保持原状。数学系楼平面呈正方形,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外廓每面27.05米,四面中央都各有一处人口。十字交叉的走道,将平面划分为每层四间方形教室,每间教室除走廊有门外,都另有两个外门直通外廊,在西门进入走廊后有一单跑楼梯直通二层。建筑立在高1米的基座上,四面中央有台阶,正对内走廊。建筑总高11.45米,檐口高9.25米,屋顶为对称的坡顶,四面各有一窗。四周环绕的外廊,造型采用简化的罗马券柱式,但柱子开间不同,正对门的开间为3.4米,其余柱间为2.4米,形成半圆形与扁平弧形券的交替。壁柱上部无柱头,嵌有长方形砖雕装饰。二层回廊柱间有木质栏杆将柱间围起。
历史文化
五四运动前,共产主义读书会小组在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上成立,是早期介绍和宣传马列著作的重要活动地点,播撒着中国革命的火种。
文物价值
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吸收西方建筑的改革精神,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物保护
1990年2月23日,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3月27日,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59号。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58、111、124、观光3线路公交车,在景山东门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约2.3千米,驾车约1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