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燕》是元代文学家
迺贤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是感怀于燕子在京城停留时间太短而作。上六句写燕子三月底飞来时候的情况,中间两句写燕子立秋南归,结尾四句联想人间的荣华也和燕子居京华一样。作者以京城燕自喻,感叹人世变化无常、韶华易逝,抒发了自己飘摇宦海、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全诗纯用白描刻画燕子情态,状物功力深厚。
作品原文
京城1燕
京城燕子,三月尽方至,甫立秋即去。有感而作。
三月京城寒悄悄,燕子初来怯清晓2。
河堤柳弱冰未消,墙角杏花红萼小。
主家帘幕重重垂,衔芹却向檐间飞3。
托巢未稳井桐坠4,翩翩又向天南归。
君不见旧时王谢5多楼阁,青琐无尘卷珠箔6。
海棠花外春雨晴7,芙蓉叶上秋霜薄8。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京城:指大都。
2.怯清晓:怕清晨的寒气。清晓,清晨。
3.前句说主人是富贵之家,帘幕重重,燕子飞不进去,后句说燕子只好衔草含泥,在屋檐下筑巢。芹,芹泥,燕子用以筑巢的泥。
4. 托巢:犹言筑巢依托。井桐坠:井旁的桐叶落了,意思是时至深秋了。“井桐”一作“梧桐”。
5.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
王导,字茂弘,先事元帝,后辅明帝,又受明帝遗诏辅成帝,历事三朝,官至太傅。
谢安,字安石,简文帝时官至吏部尚书,孝武帝时拜为太保,死后追赠太博。王谢二人和他们的子孙,都官位显赫,居处豪华,故言“旧时王谢多楼阁”。但到了齐梁时期,王谢的后代相继沦为平民,旧时楼阁也都变得冷落了,故引出下一句“青琐无门卷珠箔”。
6.青琐:本为汉时宫门名,因其门刻为连琐纹状,又以青色涂之,故得名。这里以青琐门指代王谢楼阁。无尘,意指无人居住。珠箔:用珠子串成的门帘。这两句取意于唐刘禹锡《
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7. 春雨晴:春雨过后的晴天。
8.“海棠”两句:是说海棠盛开在春雨过后的晴天,而芙蓉开放时恰值降霜时节。诗人以此自然现象暗喻人世间也自有盛衰变化情形,流露出悲观情绪。
白话译文
京城的燕子,三月底才飞来,刚立秋又飞走了。有感而作此诗。
三月的北京城有些寒冷,燕子刚刚来的时候还怕清晨的寒气。
河岸的柳树刚刚发芽,冰还没有完全融化,墙角的杏花有小小的骨朵。
主人家的帘幕重重地下垂,燕子衔着泥在屋檐间飞翔。
燕巢还没有建稳,井旁的梧桐叶子就落了,燕子又翩翩地向南方飞去。
您看那旧时王谢家族堂前楼阁,富贵人家雕镂成格的窗户卷着珠帘。
海棠盛开在春雨过后的晴天,芙蓉开放时是秋天降霜的时节。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作者自注云:“京城燕子,三月尽方至,甫立秋即去。有感而作。”这是说因京师气候较冷,燕子在三月底才飞来,刚立秋就飞走了,其间为时不长。引起诗人对于人间荣华难久的感慨,因而作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首句“三月京城寒悄悄,燕子初来怯清晓”,如果是江南三月,早已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气候温暖宜人了。而地处北国的京华,三月底尚春寒料峭,燕子这时飞来已不算早,却仍“怯清晓”,这就写出了地域差别。“河堤柳弱冰未消,墙角杏花红萼小。”与苏东坡“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词句比较,相映成趣。同是燕子归时,同在暮春,南方是绿水长流,而北国却河冻初开;南方已结杏子,北国杏花始放;南方碧柳成阴,北方却柳芽初吐,不胜娇弱。正因为气候寒冷一些,所以“主家帘幕重重垂”,为的是保暖,不是拒绝燕子。而燕筑巢心切,于是“衔芹却向檐间飞”,将就着在屋下找个避风处做窝。以上六句都写燕子“三月尽方至”的情况,写景绘事,细致人微,可谓化工之笔。一“怯”字有点睛之妙。
以下两句一跳写立秋,直是骏快。“托巢未稳井桐坠,翩翩又向天南归。”“井桐坠”三字写尽秋色,与上段写初春物候相比,一何简洁。“托巢未稳”四字,则写京城燕居留时间太短,不能在繁华富贵的京城久住,窝还没有睡热,“翩翩又向天南归”矣,慨曷胜言。
诗人因此自然联想到人间的荣华,也和燕子居京华一样不可久持。“王谢”本是南朝两大豪族,与北国无关,与元代的京师无关。但它早就成了富贵人家的代名词,何况刘禹锡又把他们和燕子搭成联系。周邦彦从刘禹锡《乌衣巷》诗得到灵感,在其名作《
西河·金陵》中也兴叹过:“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又翻出新意,他不是以燕嘲人,而是将人比燕:“君不见旧时王谢多楼阁,青琐无尘卷珠箔”,这是“旧时王谢堂前”景观,眼前则妙就妙在根本不说此,而以春花秋叶荣枯对照作结:“海棠花外春雨晴,芙蓉叶上秋霜薄”,前句之景明媚,有如人家兴旺之时;后句之景萧条,有如人家破败之时。世事无常,荣华一梦。这一切就和京华之燕的“托巢未稳”有几分相似。
诗前六句只一意,后六句则有三意。前六句妙于用繁,后六句妙于用简,这就使这首诗显得特别精彩。
名家点评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
周满江《古诗类编》:诗语极为含蓄,刻画燕子北来南归情态,不事雕饰,而纯用白描手法烘托,颇见状物的工力。结尾四句戛然而止,余韵缭绕,意味悠长。
作者简介
迺贤(1309或1310一?),字易之,一名纳新,别号河朔外史。随兄宦游江浙,定居于鄞县(今属浙江)。至正年间被荐为翰林编修官,后出参军事,卒于军。他的一生多在四方漫游中度过,因而诗歌内容较丰富,多疾俗讽谕之作,较真切地反映了元代后期的社会现实。其诗风清润流丽,自然真切。欧阳元功称其诗“清新俊逸”(《金台集序》),
揭傒斯《金台集后序》也说:“其诗百余篇,森然若开群玉之府,圭璋琮璜,各有列位,辞语至到,而神与情诣,动荡激越,可歌可舞,信乎其能谕诸人者。”迺贤极受时人称赏,当时便被推为“江南三绝”之一。清
顾嗣立称他为“新声艳体,竞传才子,异代所无也。”(《寒厅诗话》)有《
金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