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遗址位于潘帕斯沙漠地区,由200多个采矿点组成,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硝石堆积地。从1880年开始,数千名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矿工在这里开采硝石矿,为整个美洲和欧洲的农业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化肥硝酸钠。改变了南北美洲及欧洲的农业风貌,并且为智利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
Humberstone and Santa Laura Saltpeter Works
入选时间:2005年(同时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iv)
地理位置:S20 12 20.9 W69 47 38.6
遗产面积 : 573.48 ha
遗产编号:1178
遗产描述
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英语:Humberstone and Santa Laura Saltpeter Works),地处智利北部的阿他加马沙漠中,位于塔拉帕卡大区伊基克城东48公里处,包括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的200多座硝石采石场。来自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大批工人在这里采矿,制取硝石,形成了特有的潘帕斯(pampinos)文化。这一文化以其语言的多样性,具有创新活力和对社会公平的早期探索而著称,对社会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长期的共同劳作和生活中,这些矿工创造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并形成了与不公正现象作斗争的团结精神,为智利历史书写了重要的一页。硝石工业的开发让从南美洲及欧洲来的各式各样组织影响了当地的综合知识、技能、技术及财政投资风潮,采硝工业变成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圈,让想法快速被吸收和利用。硝石矿及生产它们的联合矿区发展出一个广大又非常独特的都市型态;他们不但有自己的语言、组织、风俗习惯,而且表现的跟专业的企业精神一样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200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ii)(iii)(iv),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该地被列为世界遗产,同时由于受地震影响也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从《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移除。
委员会评价
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遗址由200多个以前的采矿点组成,来自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工人就居住在企业生活区中,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于丰富的语言、创造力和团结力上,尤其是争取社会公正的先锋精神,这对社会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处遗址位于地球上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偏远的潘帕沙漠地区(desert Pampa)。从1880年开始,成千上万名来自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的矿工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了60多年,开采世界上最大的硝石矿,生产化肥硝酸钠,用于改造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及欧洲的农田,并为智利创造了巨大财富。由于这里的建筑物容易遭到破坏,最近又受到地震影响,这里已列入了《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以便募集资源,对其实施保护。
遗产介绍
1862年,亨伯斯通镇建于智利北部的潘帕斯草原上。小镇是整个智利硝石矿的开采中心,矿场里的嘈杂声曾一度充斥着整个亨伯利通。翰伯石与圣罗拉硝石采石场遗址中共包含有200多个以前的硝石采石工场,从1880年开始来自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工人们在此进行了60多年的采石工作,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硝石堆积地。其独特的多元化语言、创造力、团结力和争取社会公平的精神给社会历史带来了深远的意义。
硝石矿拉来的城镇
硝石矿里含有硝酸钾和硝酸钠,是制作火药的必备原料。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这些化合物亦成为欧美农业肥料的重要来源。50年之后,随着相关工业制品价格的上扬,这些原材料的开采变得有利可图。到60年代,200多家矿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小镇北部,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 开采这些“白金”。在不远处的太平洋沿岸,皮萨瓜港承载着大量的硝矿石出口,北智利由此变得十分兴旺。智利也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硝酸钾原料出产国。
随着财富源源不断的产生,亨伯斯通外围乃至更远的居民,也源源不断涌入这座小镇,这片不毛之地渐渐成为成千上万淘金者的家,小镇周边也随之出现了大片杂乱的聚居区。由于他们的到来,昔日荒凉的阿塔卡玛沙漠,焕发出勃勃生机。采矿场里的轰隆声,被硝石开采创造的利润拉着整个地区向前飞奔。
采硝工业的开发吸引了南美和欧洲的企业到这里投资,随之带来了先进的知识、技能和财富。采硝工业变成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圈,让想法快速被吸收和利用。硝石矿及生产它们的联合矿区中的人们逐渐发展出一个广大又非常独特的都市型态;不但有自己的语言、组织、风俗习惯,及创造特有的表现方式,并形成了与不公正现象作斗争的团结精神。
历史沿革
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包含了200多座旧硝石厂,其中大多来自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劳工。他们居住在工厂盖的城镇,也因此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公社pampinos文化。这一文化彰显出他们丰富的语言、创造力及团结力。除此之外,他们的先祖也曾为了当地社会正义而努力奋斗过,这也为当地社会文化带来深沉的冲击。位在人烟罕至的潘帕斯草原上,也是世界最干燥的
沙漠之一,数以千计的pampinos人生活及劳动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超过60年,从1880年开始,为了替世界最大蕴藏量的硝石矿生产加工,制造出化学肥料
钠硝酸盐,改变了南北美洲及欧洲的农业风貌,并且替智利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由于不稳定易受责难的结构及近年来地震的冲击,这个遗址也开始列入世界濒危遗产,来协助保护区调动资源。
硝石工业的开发让从南美洲及
欧洲来的各式各样组织影向了当地的综合知识、技能、技术及财政投资风潮,采硝工业变成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圈,让想法快速被吸收和利用。这两个产业呈现出这样的过程。
硝石矿及生产它们的联合矿区发展出一个广大又非常独特的都市型态;不但有自己的语言、组织、风俗习惯,及创造特有的表现方式,而且表现的跟专业的企业精神一样好。推选出来这两个的产业代表了这个独特性的文化。
智利北方的硝石矿业也是世界最大天然硝石矿场工业,改变了潘帕斯草原景观并且间影响因硝石肥料而受益的农地。这两个地区产业代表了因硝石工业的而转变的过程。
亨伯斯通:存在价值消失殆尽
生活在继续,时代在变革,阿塔卡玛沙漠绿洲里的文明,也在慢慢演进。然而,“白金”却开始逐渐失去它的价值,20世纪30年代早期,硝酸盐人工合成技术在欧洲飞速发展,从而敲响了硝石采矿工业的丧钟。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仍有10%的硝酸盐来自智利,而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份额迅速下降至3%。
这对亨伯斯通而言是致命的打击。因为,硝石矿资源是小镇存在的唯一理由,除此之外,别无其它资源能支撑它的发展。衰败发展得比想象还要快,1959年,矿井和矿场在城镇中彻底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工人。仿佛一夜之间,这座小镇被风暴席卷,变成毫无存在价值的鬼城。
矿区被废弃以来,文物盗窃与地震似乎成为城镇现有的标签。本身就质量堪忧的建筑物变得更加脆弱,即便是当地已经加大保护,这些建筑物仍处在危险之中。
圣劳拉:博物馆里的旧日重现
小镇圣劳拉建于1872年,比亨伯斯通晚10年,它与硝石矿的渊源似乎更为明显。与亨伯斯通相比,圣劳拉的采矿场稍小,在1920年代的全盛期,曾经有450户人家谋生于此。矿场于1958年关闭,现在只剩下锈迹斑斑的机器,和曾经被用于放置“白金”的大坑,一条窄铁轨从旁边穿过,一直延伸到南美大陆的西海岸。
矿场关闭后,当地建起了一家小型博物馆。博物馆由以前的老建筑改建而成,里面陈列着矿工们的遗留物件:四零八落的家具,沾着尘土的衣物和一双双破旧的鞋子堆放在角落里。房间里还有一些类似筹码的东西用橡胶、铝和纸板做成的代币,它们曾经在这些矿区内的小镇上作为现金流通。这些遗留下来的旧物,仿佛在轻声诉说在过去的时代这个地方也曾经有过的繁华景象。
博物馆四周很静,在其中漫步,只能听见地板嘎吱作响,和沙漠上的风不停地吹动着破损的屋顶的声音。破败的土地上,似乎在流传着悲伤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