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道
胎儿娩出的通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骨产道
(1)骨盆入口平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
①入口前后径:也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cm,是胎先露部进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
②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③入口斜径: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平均值约为12.75cm.
(2)骨盆最大平面:此平面为骨盆腔内最宽大部分,无产科临床重要性。
(3)中骨盆平面:即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有两条径线。
①中骨盆前后径:平均值约为11.5cm。
②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0cm,是胎先露部通过中骨盆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4)骨盆出口平面:即骨盆腔的下口。
①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1.5cm。
②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9cm,是胎先露部通过骨盆出口的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
③出口前矢状径:平均值为6cm。
④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为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之和>15cm时,一般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①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代表骨盆轴。
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若角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
软产道
软产道介绍
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形成。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使子宫下段拉长达7~10cm。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的肌壁被牵拉越来越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为生理缩复环。
(2)宫颈的变化。
宫颈管消失:临产前的宫颈管长约2cm,临产后宫颈内口向上向外扩张,宫颈管形成漏斗形,随后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消失,宫颈外口后扩张;经产妇则多是宫颈管消失与宫颈外口扩张同时进行。
宫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则能容纳一指。临产后,宫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拉的结果。随着产程进展,宫口开全(10cm)时,妊娠足月的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破膜后胎先露部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阴道粘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肛提肌使5cm厚的会阴体变成2~4mm薄的组织,临产后,会阴体虽能承受一定压力,但分娩时若保护会阴不当,也容易造成裂伤。
软产道异常
软产道包括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外阴。软产道本身的病变可引起难产,生殖道其他部分及其周围病变也可影响软产道使分娩发生困难,但以前者较常见。软产道异常所致的难产远比骨产道异常所致的难产少见,因而易被忽略,造成漏诊。故应于妊娠早期常规行阴道检查,以了解生殖道及盆腔有无异常。
骨盆类型
骨盆类型有时可对分娩过程产生重大影响。根据骨盆X线摄影的骨盆入口形态,可将骨盆分为女性型、男性型、类人猿型和扁平型四种。
1、女性型骨盆(gynecoid pelvis):此类型属于正常骨盆形态,在我国约占52%—58.9%。女性型骨盆入口呈圆形或椭圆形,后半部边缘为圆形,前半部也是圆形但较宽。入口的后矢状径较前矢状径略短。骨盆的侧壁直下,坐骨棘不突出,骶骨的弧度适当,坐骨切迹较宽成圆形,故中骨盆宽大。
2、男性骨盆(android pelvis):此型骨盆少见,在我国约占1%—3.7%。男性型骨盆的后半部近于楔形,前半部也呈窄三角形,入口的前矢状径较后矢状径明显的长。骨盆的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故中骨盆狭窄。整个骨盆呈漏斗状。在分娩过程中,胎头常以枕横位或后不均倾式入盆,在中骨盆易造成持续性枕横位,加之出口狭窄,故难产的机会多。
3、类人猿型骨盆(anthropoid pelvis):在我国此类型骨盆约占14.2%—18%。其特点是入口呈卵圆状,但前半部狭窄,入口的前后径比横径长。骨盆的两侧壁内收,坐骨切迹较大,坐骨棘突出,骶骨平直并向后倾,出口的后半部较大。故胎儿一般可经阴道分娩。
4、扁平骨盆(platypelloid of flat pelvis):在我国此型骨盆约占23.2%—29%。此型骨盆入口横径的位置与正常女性型骨盆相同,但入口前后径相对较短而横径相对较长。故常发生胎头衔接困难,而多采不均倾式入盆。一旦胎头入盆,由于中骨盆和出口大,胎儿多可自阴道分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20:10
目录
概述
骨产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