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道口街道,
北京市东城区下辖街道,地处东城区中西部,位于东经116°23′23″~116°24′39″,北纬39°55′55″~39°56′22″之间。东依
东四北大街与
北新桥街道为邻,南临
张自忠路、
地安门东大街与
景山街道毗连,西至
地安门外大街与
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接壤,北靠
鼓楼东大街、
交道口东大街与
安定门街道相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0.8千米,总面积1.5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民国时期,交道口地区属内三区、内五区。
1949年后,交道口地区先后属第三区和第五区、东四区、东城区。
1949年4月,在桃条胡同、香饵胡同、菊儿胡同、豆角胡同、雨儿胡同建街政府。
1955年,合并为雨儿、桃条2个街道。
1958年9月,雨儿、桃条2个街道合并为交道口街道,沿袭至今。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交道口街道下辖交东、大兴、府学、菊儿、南锣鼓巷、鼓楼苑、福祥7个居民委员会,下设152个居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交道口街道下辖7个社区,办事处驻福祥社区雨儿胡同乙15号。
地理环境
交道口街道地处东城区中西部,位于东经116°23′23″~116°24′39″,北纬39°55′55″~39°56′22″之间。东依
东四北大街与
北新桥街道为邻,南临
张自忠路、
地安门东大街与
景山街道毗连,西至
地安门外大街与
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接壤,北靠
鼓楼东大街、
交道口东大街与
安定门街道相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0.8千米,总面积1.5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10年末,交道口街道辖区总人口为49196人。
截至2011年末,交道口街道辖区总人口为5.45万人。另有流动人口10676人。总人口中,男性26565人,占48.7%。女性27951人,占51.3%。14岁以下5474人,占10%。15-64岁40972人,占75.2%。65岁以上8078人,占14.8%。2011年,人口出生率11‰,人口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长率7.4‰。
经济
2011年末,交道口街道共有商业网点2415个。
2011年,交道口街道财政总收入6758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交道口街道共有区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434人,
专任教师50人。小学2所,
在校生3994人,专任教师24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中学(初高中)3所,在校生4439人,专任教师416人,初中适龄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等院校1所,在校生1515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交道口街道共有文化艺术团体12个,会员280个。电影院1座,座位300个。文化专业户10个,文化馆}个。公共图书馆8个,建筑面积11780平方米,藏书50万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63人。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东城区第一文化馆钟声合唱团、京剧票友俱乐部、集邮协会等。
2011年末,交道口街道共有体育社团7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0人。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街道运动会、南锣鼓巷杯智力运动会等。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交道口街道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
社会保障
2011年,交道口街道共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01户,人数968人,支出497.8万元,比上年增长8%,月人均442元,比上年增长26.5%。医疗救助98人次。
2011年,交道口街道共有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9.2万元。社会福利费240万元,比上年增长1.1%。社区服务设施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7个。新增就业人员1002人,有1034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59人,年末城镇失业人数15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7%。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905人,比上年末增加180人。参加失业保险761人,比上年末增加36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926人,比上年末增加85人。
交通运输
交道口街道域内的大街有5条,为
鼓楼东大街、
交道口南大街、
交道口东大街、
地安门东大街、
张自忠路。鼓楼东大街,东起交道口东大街西端,西止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与鼓楼西大街相接,全长1098米。交道口南大街,北起安定门内大街南端,南止美术馆后街北端,全长822米。交道口东大街,东起东直门内大街西端,西止鼓楼东大街东端,全长713米。地安门东大街,东起张自忠路西端,西止地安门西大街东端,全长1070米。张自忠路,东起东四十条西端,西止地安门东大街东端,全长708米。
1991年前,交道口街道共有胡同43条。1991年至2003年拆除胡同2条,现存胡同41条。
历史文化
交道口街道因交道口南大街在境内而得名。
风景名胜
综述
交道口街道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可园、清陆军和海军部旧址、
孙中山行馆等3个。有
和敬公主府、顺天府学、
文天祥祠、
婉容旧居、前鼓楼苑7号和9号四合院、
黑芝麻胡同13号四合院、沙井胡同15号四合院、绮园花园、东棉花胡同15号院及拱门砖雕、僧王府、茅盾故居、后圆恩寺7号四合院、府学胡同36号(包括交道口南大街136号)四合院、帽儿胡同5号四合院等景点。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位于交道口街道南锣鼓巷社区,其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中国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
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是明清两代祭祀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祠堂,其旧址为文天祥被囚于大都(今北京)时的土牢。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于1984年对外开放。
文天祥祠祠堂坐北朝南,是一座由大门、过厅、享堂组成,面积近60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过厅为“文天祥生平展”,堂屋中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遗物和文天祥手迹等展品,院中有一株枣树,相传为文天祥亲手种植。
1979年,文天祥祠被列为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文天祥祠被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