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的前身是建于1896年的
南洋公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南洋公学(1896-1904):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这是我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这一完整教育体系的学校,是交通大学的前身。
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5年,南洋公学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学校改隶邮传部,校名也随之更改为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
南洋大学堂:1911年11月6日,辛亥革命刚刚爆发之际,唐文治校长宣布:“本校自即日起改名中国南洋大学堂” ,之后带头剪辫,以示拥护革命,摆脱封建旧制的束缚。
定名交通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12-1921):1912年,学校改隶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并将铁路科改为土木科,电机科改为电气机械科。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这是我国设立此科之开端,开创了工管结合的先河。
后续发展
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上海学校(1921-1922):1921年,叶恭绰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时,将交通部所属三所高校(上海、北京及唐山)统一更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董事会,校长亦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叶恭绰当选为校长,张铸为沪校主任,凌鸿勋和张廷金为副主任。学校在原有电机科外又增设了机械科。
交通部南洋大学(1922—1927):1922年4月,由于政局变动,叶恭绰出走海外,交通大学随后又被分为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三校。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决议改组南洋大学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唐山大学为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为第三交通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1928-1942):1928年,为加强对交通教育的管理,交通部将分立的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学再次合并统称交通大学,同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为加强全国铁路管理权,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部)(1942-1946):1942年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后,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移到重庆九龙坡。此时期,交大开展院系建设。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组建造船等新专业,创办电讯研究所。学校规模扩大,教学设施、条例逐步完善。
国立交通大学(1946—1949):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各自迁回原址。1946年起,三校各自独立。在上海的仍沿用国立交通大学校名,在唐山的改称国立唐山工学院,在北平的改称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分设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不久,国务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决定交通大学主体内迁西安;1957年,分设为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两部分分别独立建校,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史称
交通大学西迁,并由此产生了伟大的
西迁精神。
1958年,国立交通大学在台湾新竹复校,成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1967年,电子研究所改制为工学院;1979年,更名为交通大学;2021年2月1日,台湾新竹交通大学与阳明大学合并成为“阳明交通大学”。
学科建设
学校将铁路科改为土木科,电机科改为电气机械科。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这是中国设立此科之开端,开创了工管结合的先河,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