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娱乐圈流行的俗语,每当一部电影出来,领了观影费或被导演托付了伟大友谊的达人们,就开始在报刊、博客和微博上交口称赞,简称交口。
娱乐圈俗语
交口,是一个娱乐圈流行的新词,每当一部电影出来,领了观影费或被导演托付了伟大友谊的达人们,就开始在报刊、博客和微博上交口称赞,简称交口。交口必须公开,片子好不好私下再说。从2010年9月起,一个叫“交口”的影评人的名字开始让人如雷贯耳,“交口”也摇身成了一个新名词,后来每每有片子上映前,或多或少的网友、或业内或业外的人士在微博上都会提及“交口”一词,或玩笑、或抨击,这词搅起不小的风浪,这种情况,在竞争激烈的重要档期尤为明显。
影评人物
1、“十一”国庆档期,《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山楂树之恋》《
剑雨》等大片撞了个正着,上映前便掀起一次“交口”大讨论的现象;《
西风烈》公映前有一段时间好评如潮;而今,
贺岁档杀到,《
赵氏孤儿》《
让子弹飞》都无一例外地举行了口碑场试片,又出现一番“交口”齐聚。以至于有网友疾呼:“又是交口,虽然期待《赵孤》,不过这种交口真的是够了。”
2、那个叫“交口”的影评人是谁?当然世界上没有这个人。我们也注意到,“交口”多出现电影公映之前的口碑场试片。片方安排媒体人、影评人、业内人士提前观影,凭借这批人在微博上发表或长或短的观影感受而获得一次较有影响的口碑传播———这种模式正愈演愈烈。
交口现象
1、一片叫好声的情况并非今日所特有,以前也曾出现。不过由于微博这一媒介的火热,“交口称赞”能更快更直接地展示在网友面前,一时间抓住网友的眼球,成为热点。知名影评人
张小北表示,“以前都是局限在影评的小圈子里面,但今年可能就成为一个越来越广泛的话题。”
2、“交口”是一种常用的营销手段,无可厚非。操作口碑场试片是一种营销手段,而且是“常用的,无可厚非”,就好比所有其他市场的一个项目,任何一个产品在入市之前都会找一些人去试用,然后把他们好的口碑作为一种带动力,我觉得这是一个在其他行业已经用过的方法被用到电影里。这些刚开始用在电影里所以大家会觉得比较新鲜,其实从市场化来讲并不是一件特别的事情。
3、“交口”有多种可能性,别一概而论,出现“交口”现象,有多种可能性,不能一概而论,一种是确实片子非常好,在这些一定的群体里面,可能他们这种审美趣味、他们的观赏角度、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相对统一的,那在他们看来这个片子确实是好;一种是片方提前让你看片,让你获得提前体验的机会,自然是希望替影片说一些好,而这种观点是很个人化的,如果他认为这个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个角度上还有可取之处,还有值得肯定、值得鼓励的地方,那就选择这些内容进行评论;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拿人钱财,替人办事’,就是一个枪手,这个我们也都知道,其实很多的片子也会提前请这样一些人来进行有偿的评论,这种行为也存在。
4、“交口”只是表象,主因是营销行业很混乱,身在营销业外面的人对于“交口”有自己的看法。交口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实际代表着国内电影营销的混乱局面。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连续几年发展,2010年算是比较热闹,但是电影营销行业并没有跟上,现在国内虽然已经有若干家所谓的电影营销公司,但是他们实际上做的还更多是电影宣传这块,而宣传跟营销其实是两个概念。
营销手段
1、“交口”的问题与国内的电影营销没有跟上息息相关,这是个暂时性的混乱现象,等宣传行业疲到一定程度了,而且伴随着
电影产业的成熟发展,也会慢慢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营销是与市场现状结合的,作为营销者不单要帮你去宣传,还要根据你产品的特性去做整合营销,比如说哪些人适合去消费这个产品,怎么样把这个产品送到喜欢它的人手里。但很多公司做的是宣传,实际上是
媒体购买,发稿上头版见报、发多少上多少封面,很多公司在干这事。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你那边的宣传跟上了,你产品质量跟不上,那自然而然就有人觉得说你“交口”嘛。
2、当愈来愈多的“交口称赞”出现之后,普通网友们对这些一片叫好声产生了疑惑:又是交口,虽然期待《赵孤》,不过这种交口真的是够了。微博上众影评人电影圈内人正在展开针对《
让子弹飞》的程度前所未有的交口称赞。希望这次是真的。不然就真是什么都没法信了。现在交口称赞的片子太多,夸得这么猛我都不敢了。
3、无论是营销人士,还是影评人、媒体人、院线经理,谈起“交口”对上映在即的电影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答案却颇为一致:影响并不大,别把它看得太重要。
4、交口影响力的角度在于电影票房,觉得那些评论其实只能影响一小部分人,它跟最后影片的票房,不能说完全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最多属于五族以外的远房亲戚,就是这个关联性非常非常小,真正的普通的老百姓其实是看不到那些评论。
自娱自乐
1、交口其实就是一种自娱自乐,集中于微博上呈现的交口现象,对于影片的宣传效果不大,其实微博是一个相对比较小众和业内的,当然业内的、影院那些看到会觉得是好事情,宣传有啊,但是对于普通观众它会有多大影响就很难说了,如果放这个影片,肯定是想把普通观众招进电影院,最潜在的、能够造成票房井喷的这些观众,不一定会上网,不一定会上微博。有一些影片的宣传,他以为在微博上有交口称赞或者怎样,就宣传得好了,根本不是,有点太自娱自乐了,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都是给业内看的。更广阔的空间只能在电视上宣传、参加各种活动、投放硬广告等等。
2、“交口”不是口碑是引导,院线经理都是亲自看片评估电影,不会受影评的影响。对于上映前所形成的“交口称赞”这种口碑效应,其实前面不算口碑吧,前面应该算是引导,前面更多的是媒体人、影评人的一种引导,后面观众的反应才是口碑。如果说它的这种前期的口碑和观众看完之后的落差太大反而不好,就是你能不能准确、公正、真实地反映一部影片,用后面的口碑来检验前面的口碑。
现象剖析
1、交口,还是不交口,这是一个问题,有个影评人叫‘交口’,他看什么片子都称赞,他丝毫不加避讳,只是语调充满无奈,此次调查“交口”现象,亦并非把“交口”一棒子打死,或许只是真诚地希望“交口”能更多地带给普通观众有建设性有意义的引导。当然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
2、有了快感就要喊,在交口成为敏感话题之后,许多发表叫好声的业内外人士们,并非避退三舍,当参加了某部电影试映,观影感受特别好之后,仍旧会在微博上大加褒奖,甚至逗趣地强调宣布加入“交口行列”。
3、真正的好电影我就不在乎别人说我交口不交口,我就是喜欢,说了这么一句话,或许这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有了快感就要喊,并非为了交口而交口。
4、电影公映前的负面意见该如何表达,圈内人士陈砺志日前在微博上发表一种意见,上映前,你觉得片子不好,可以拒绝说好,但是不必说差。电影上映后尽可以自由表达,好就好,差就差。原因有上映前说差,也许会影响票房。上映后自由表达,不违背个人主观。无论如何中国电影还需要保护,所以映前观点慎重;映后讨论,有助于反省或者总结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