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乐墓群
贵州省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乐墓群,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雨樟镇交乐村、龙树脚村、云南寨村、长庆村,属东汉中晚期墓群。
历史沿革
1975年,贵州省博物馆首次对交乐墓群其中的5座墓进行发掘。
1987年和1999年,分别对编号为M14、M19等10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2013年,对交乐墓群进行了发掘。
遗址特点
交乐墓群,为东汉中晚期的墓群,占地面积约9平方千米,探明墓葬100余座,墓葬遭到不同程度盗扰,部分墓葬残存高大的封土堆,墓葬之间相距数米至数千米不等。整个墓群分四种类型:砖室墓、石室墓、砖室和石室同冢、土坑墓。共发掘19座汉墓,大多为砖室墓、石室墓,仅2座为土坑墓。
10号墓,为土坑墓,呈“凸”字形,墓室长3米,宽2.2米,高1.35米。斜坡墓道,长1.5米,宽0.8米。封土堆直径7米,残高2米。
14号墓,为砖室墓,多室券顶,封土直径15米,墓壁残高2米。为男、女墓室并列的异穴同冢,由主、前、后、侧四室组成,占地百余平方米。
文物遗存
交乐墓群出土的文物总数600余件,从材质分有金、银、铜、铁、陶、玉石、漆木、琥珀;从器形分有车马、俑、镜、壶、釜、钵、耳环、连枝灯、井、灶、屋、田园模型、动物模型、刀、剑、印章、饰器等;钱币有五铢、货泉、半两。
巨王千万铜印,长2.5厘米,宽0.8厘米,高1.3厘米。扁平长条形印台,四棱四坡素面印背,柱钮,钮上有穿孔(已残),用于系挂。印面为长方形,带边框。印文为“巨王千万”四字,朱文(文字凸起)篆书,篆文方整匀齐,笔画朴拙,上下循读。巨王千万铜印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文物。
铜车马,用青铜浇灌,分部铸造套合而成。骏马昂首挺胸,左前腿提起作奔跑状,后面拉着一辆车子,马通高116厘米,长85厘米。车子由驾马、轮轴、车厢三大部分构成,铸工精巧。
水塘稻田模型,在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盆状场景中,塑一道长堤分隔为两半,一半是水塘,一半是稻田。塘中有游鱼、螺蛳、莲花等,堤中央设有涵洞、闸门,调控通往田间的水流。闸门上甚至站立欢乐鸣唱的小鸟。
抚琴陶俑,一位戴着帽子的文人雅士,双手轻抚古琴跪坐在地,面带笑容,若有所思,优雅自如,栩栩如生。
历史文化
战国时期,楚国将军庄蹻率10万大军反攻秦国占领的楚国黔中郡,收复后欲返楚,退路被秦军切断,只能前行至蹻纳扎营。因粮草供应问题,庄蹻留1万人驻扎,带其余人马挺进云南建古滇国。这1万人在蹻纳形成了农业生产为主、牧猎为辅的“蹻纳”部落(“蹻纳”后异读异写为“交乐”)。东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74年)至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期间的160余年无“蹻纳”相关文字记载。根据一些资料线索,结合交乐墓群的规模、分布范围,至东汉中期,“蹻纳”部落发展近400年,交乐(蹻纳)领地覆盖今兴仁广大地区,成为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文物价值
交乐墓群的发现发掘,为探寻“蹻纳”部落之谜提供了实物史料。
保护措施
1998年,交乐墓群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贵州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交乐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交乐墓群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雨樟镇交乐村、龙树脚村、云南寨村、长庆村。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区驾车,路程26千米,大约需要30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4 18:2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