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溢价,即
中东原油“亚洲溢价”(AsianPremium)。
什么是亚洲溢价
亚洲溢价,即中东原油“亚洲溢价”(AsianPremium)。
中东地区的一些石油输出国对出口到不同地区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从而造成
亚洲地区的石油进口国要比欧美国家支付较高的原油价格。2003年,中国一共支付了5.4亿美元的“亚洲溢价”。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世界是平的”这样的背景下,石油这样的
战略资源绝对是“不平的”。由于我国从
中东进口的原油量逐年增加,“亚洲溢价”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002年,菲律宾在“东南亚国家联盟”与中日韩三国的共同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亚洲溢价”问题,得到了响应。2004年8月,在维也纳举行的欧佩克会议上,印度观察员代表
亚洲主要原油进口国与中东产油国又进行了磋商。一些专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但由于种种努力主要还是处于学术层面和民间层次的探讨,所以收效甚微。
深层原因
从历史原因看,西方“七姊妹”大石油公司最早在中东地区开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并在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垄断了中东石油的开采业务。在石油产业成为
中东产油国的经济支柱以前,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相对弱小,他们的石油政策完全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控制。
从政治上看,以
沙特为首的几个中东产油国有赖于美国的军事援助,对美国在原油出口价格方面采取“优惠”政策,符合王室政府的长远
政治利益。同样,欧洲主要国家与中东地区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中东国家与欧洲,尤其与英、法这两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存在着战略利益。换句话说,欧美与中东产油国的谈判筹码要多于
亚洲各国,而亚洲国家(除中国外)普遍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较弱,在
原油进口方面也就很难得到价格上的优惠。
从经济角度分析,市场不对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东产油国认为,按照三种计价公式计算出的价格可以保证他们的原油在三个市场都有竞争力,并可确保销路畅通。历史数据反映出,
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对中东原油的依赖程度很高,而美国和欧洲的原油来源较分散,特别是美国有来自南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原油作为主力油源,欧洲有来自俄罗斯的原油作为稳定的油源。为了保证自产原油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
中东国家必然要在价格上让步;而对于亚洲原油市场来说,中东原油处于相对的垄断地位,中东产油国在定价问题上有主导权。特别是像
日本这样的国家,由于原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原油资源的稳定对其十分重要,它知道在价格上吃了亏,也不愿因此而得罪中东产油国,以避免对
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构成威胁。中东产油国也正是抓住了亚洲用户的这一心理特点,对亚洲用户的价格意见反应十分冷淡,甚至借此压彼。
应对措施
中东原油“亚洲溢价”问题由于涉及政治、经济和历史的原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也不是通过某个层面或单个国家的努力就能解决的。
(1)应对“亚洲溢价”的根本办法在于加强亚洲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同时扩大有竞争力的油源,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区内石油勘探开发的投入,获取新的储量发现,另一方面通过更多地进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以及非洲、美洲等地区的原油,减少对中东地区原油的依赖。
(2)随着亚洲石油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亚洲石油消费国应加强合作与政策协调,让中东产油国充分认识到,坚持与亚洲国家双赢互利,不仅完全可以确保中东石油的需求安全,而且可以给他们国家的石油化工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3)对于“亚洲溢价”问题,不能只靠企业对外交涉。中东产油国越来越看重与中国发展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因此,建议在利用民间途径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外交层面对外开展工作,直接向中东主要产油国表示中国政府对“亚洲溢价”问题的关注和立场。同时,应联合深受“亚洲溢价”之害的其他亚洲国家,成立区域性工作组,研究、讨论改变现行原油作价机制的问题,促使中东有关产油国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4)在具体操作上,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例如,一是放弃以阿曼/迪拜原油价格为基准的定价,改用布伦特原油价格作为定价基准,贴水则依照原油品质的差异和运输成本的差异来设定;二是改用欧美两地的月平均计价作为基准定价;三是采用适于亚洲地区的更为灵活的贴水政策。以上三种方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
布伦特原油本身也容易被操纵,而灵活的贴水政策很难掌握。业界认为,从
公平贸易的角度出发,任何买家在同一时间、同一产地购买同种原油的
离岸价格应该是一致的,这也是世界原油贸易普遍遵循的原则,譬如在同一地区的
阿曼、
阿联酋和
也门等原油贸易,遵循的就是这个原则。因此,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任何买家都应有权在现行的三种计价方法之间进行自由选择,这样就可以保证世界各地区买家计价的公平合理,从而根本解决“亚洲溢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