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商业银行
胡志明市境内金融机构
亚洲商业银行(英语:Asia Commercial Bank)是一间全越南最大规模的私营银行,其总部位于胡志明市,成立于1993年6月。截至2007年9月30日,该银行在全国共有121间分行(70间位于胡志明市,25间位于越南北部,10间位于越南中部,6间位于湄公河三角洲,10间位于越南东部),员工合共4081人(当中93%为大学学历以上)。主要业务包括:越南盾,黄金及外币的储蓄,借贷,投资及买卖,付款服务,保险箱,汇款及信用卡。该银行所针对的客户主要为个体客户及中小企。
相关新闻
越南第二大合股银行亚洲商业银行(Asia Commercial Bank)已经宣布计划在胡志明市建立金条制造工厂。
亚洲商业银行补充道,一旦在07年中旬开工,该工厂每日将生产10,000两黄金。亚洲商业银行的金矿有望在07年末投放市场。
亚洲商业银行的企划部主管Nguyen Duc Thai
Han称,亚洲商业银行的黄金购买者在享受储蓄、贷款和黄金付款的其他银行服务的同时还将享受该行的优惠待遇。
亚洲商业银行是市场领先的黄金供应商之一,该行在07年的头2个月销售了21吨黄金,06年销售了85吨黄金,较05年翻番。
越南07年用在珠宝和其他方面的黄金需求有望达到60吨左右,较06年增加20%。
亚洲商业银行公布06年底该行资产年比增加85.07%至44.88万亿越南盾(27.8亿美元)。其06年总的净利润年比大幅上升77.21%至6,824亿越南盾(423亿美元)。早前,亚洲商业银行预期06年净利润大约是6,610亿越南盾。
该行06年未偿还贷款年比大幅增长78.94%至1,712万亿越南盾,同时存款年比增长77.09%至3,955万亿越南盾。
越南8400万的人口仅有500万银行账户,银行业预计道2010年存款额有望自2006年的360亿美元增长至1,000亿美元。亚洲商业银行计划未来5年使存款增长率提高2倍至45%到50%。
海外投资者持有亚洲商业银行总计30%的股份,英国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PLC)持有8.56%的股份。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和怡和集团(JardineMatheson Group)的Connaught Investors Ltd.各持有亚洲商业银行7.3%的股份。
扩张隐忧
动态评测:变,和未变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已经历了5年时间。这5年时间,全球经济、金融以及银行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间依次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美国金融海啸全球经济危机、政府刺激计划、后危机时代的复苏与政策退出。与此同时,亚洲银行业的竞争力格局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的研究框架,在5年中总体上保持了一以贯之的指标体系。而每一年,研究也都会在银行家、业内专家以及学者访谈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作进一步修正和优化,以求达到更加准确的度量和计算。
2006年至2010年5年的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除了从2009年开始,将中国内地银行入选候选排名银行样本的资产下限从100亿美元提升至400亿美元,其他入选标准没有做任何改动。进入研究范围的亚洲银行样本数量在5年中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且在2010年发生了较大程度的跃升,达到了183家。
各个国家地区中,某些银行由于规模扩张、兼并收购破产清算等各种原因,5年中的入选样本银行数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其中,中国内地(考虑资产下限提升的情况下)、中国台湾、日本、印度和马来西亚的入选银行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他国家/地区则相对比较稳定。
对比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不同年份中的平均排名,我们能大致看出该国家/地区银行的总体竞争力变动情况。
中国内地和菲律宾的银行整体排名提升的趋势较为明显。2006年时,中国内地银行的平均排名在63位,仅排在日本、台湾和菲律宾之前,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甚至落后于泰国和马来西亚。而到2010年时,中国内地银行的平均排名已经上升至第一位。菲律宾银行的整体排名在近两年上升幅度非常明显。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在危机后快速而稳固的经济复苏。
香港和新加坡银行的整体排名在5年中相对比较稳定,在2010年出现了略微的下滑,但在十个国家和地区中,每年都位于前列。
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韩国、日本、台湾、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整体排名均出现了下滑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后,下滑的趋势有加速的迹象。
内地银行业:一路向上
2006年至2010年,中国内地银行的整体排名提升趋势非常明显,从2006年平均63位,至2010年的平均33位,且高于所有国家和地区。从各年银行排名的标准差来看,至2009年,中国内地银行排名的标准差在缩小,表明各个银行竞争力排名之间的分散程度在降低,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整体提升”。需要看到的是,该标准差指标在2010年出现了一次跃升。推测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金融危机以后,政府大力的信贷刺激政策,给各家银行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在各家银行落实的程度也不一样,在客观和主观上均拉大了他们之间排名差距,导致分散程度上升得非常明显。
分项目看,收益\u5ba2观和主观三个分项指标的排名,中国内地的银行在过去的5年间,也同样整体处于提升趋势。其中,客观指标排名的整体提升趋势最为明显,2007年仅排在74位,而到2010年,已经升至38位。收益指标和主观指标排名在2010年出现了略微的下降,但5年中总体的提升还是非常明显的。收益指标从平均64位上升至41位,主观指标从69位上升至27位,是上升幅度最大的分项指标。从上述三个分项指标5年中的变化来看,中国内地银行的整体竞争力体现得较为全面,不管是客观数据的结果,还是银行家对未来的长远判断,三个方面的指标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从跻身排名前列的银行数量,也可以发现中国内地银行竞争力提升得非常明显。在综合竞争力排名前50位的银行中,2006年,中国内地的银行仅仅占到了7家,2007年10家,2008年15家,2009年提高了中国内地入选样本银行资产下限,使得中国内地银行样本数量减少,但进入前50名的仍有15家,这一数字在2010年达到了16家。从占比中国内地样本银行上看,也显示了同样的趋势。2006年不到一半,2010年已达84%,2009年一度达到94%。
看更靠前的排名,2006年时,仅有2家中国内地银行进入了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前10位。此后,这一数字便逐步攀升,2007增加到3家,2008、2009两年增加到4家,2010年,则达到了7家之多。比例上也同样是逐步提升。2006年,仅有13%的中国内地样本银行进入前十,而到2010年,有37%的中国内地的样本银行排到前十位。更为值得注意的,在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首次超过了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排到了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的第一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5 15:40
目录
概述
相关新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