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桥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的宋代古桥
安平桥(Anping Bridge),曾用名五里桥、西桥、安海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市南安市的一座桥梁,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桥梁简介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位于晋江市安海镇西畔,是横跨安海湾通往南安水头的一座梁式长桥。宋时,该桥为世界上最长的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由僧人祖派主持,黄护与僧智渊捐款倡建,但因工程浩大,未能完成。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郡守赵令衿到泉州上任,主持续建,又经一年全桥竣工。安平桥“以栏楯为周防,绳直砥平,左右若一,隐然玉路,俨然金堤,雄丽坚密,工侔鬼神”,它的桥墩分三种形式——水较浅、水流缓慢的水域中采用长方形石墩;较深处则改用单边尖半船型石墩;水最深、水流湍急处采用双头尖形墩。
建设历程
南宋绍兴八年( 公元1138年)),由僧人祖派主持、黄护与僧智淋捐款倡建跨海石桥安平桥,但因工程浩大,而未能完成;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泉州郡守赵令衿到主持续建安平桥,黄逸响应续建;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安平桥全桥竣工投入使用。
明永乐二年(1404 年),里人黄韦修复安平桥;天顺三年(1459年),誓民安口国募修安平桥,为安平桥落成以来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成化及万历年间,安平桥又有两次重修。
清雍正三年(1725年)秋,山洪暴涨,安平桥崩坏数段,用木板搭设接渡;雍正四年(1726年) ,泉州知府张无咎重修安平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施开泰、黄世瑶等重修安平桥;嘉庆十二年(1807年),黄元溶倡修安平桥,中亭立有徐汝澜;嘉庆十三年(1808年),所撰《重修安平桥记》碑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黄元礼、施继辉续修安平桥。
清同治五年(1866年), 安平桥重建中亭 。
清光绪九年(1883年),林瑞岗、蔡启昌等人倡修安平桥,陈楷撰碑记载 。
清光绪十七年(1901年)六月,安平桥再毁坏, 陈缆驹等主持重修安平桥。
民国17年(1928年)1月,旅菲乡友,又因安平桥毁坏,踊跃募捐,交由蔡道基转托安海三益行主持重修安平桥。
民国24年(1935年),安平桥再修建中亭。
1949年,中国国民党军队在败退之时,拆毁安平桥的数坎桥板。后由吴修潭独捐长杉176 根,以木桥代替。
1957年,安平桥下大部分港道泥土淤 ,部分桥面距地只有数尺高。
1959年,连续四次台风,暴雨不断致使山洪夹带大量漂浮物横塞安平桥孔洞, 造成位于新兴宫以西的7至9 间桥板被冲塌。 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同意对安平桥桥进行加固修缮,并拨专款万元,但因工程较大,技术、劳力无从解决, 只得暂时修架木桥以供通行。
1962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根据福建省文物局的要求,派文物局古建筑研究员罗哲文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工程师来福建,经过勘察座谈,拟出了安平桥抢修和复原的初步方案; 4月11 日,福建省文化局将《关于安平桥抢修方案的请示报告》报送福建省人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部文物管理局、交通部。
1963年7月初,强台风登陆晋南一带,并带来特大暴雨。中亭港上游山洪夹带大量漂流物墙塞了中亭水道,安平桥被冲垮了两孔。12 月,福建省人委会批准拨款 68000 元,修复其中损毁最为严重的西姑港桥段7号墩至16 号墩共桥墩9座。
1964年6月30日,安平桥修复竣工,发现多做了个桥墩,增加了个孔位, 10号和第11号两个桥墩,都没有在原位置上修建 ,因此,改变了安平桥第8号和墩至12 号墩之间段历史面貌。
1965年11月,在一次特大海潮冲击下,发生了冲塌安平桥桥身一墩孔的严重事故, 此后,又架设木便桥,以供通行。
1973年7月3日上午,受台风正面袭击,安平桥靠中亭段被冲垮囚墩台八个孔,长达45.5米,桥面交通完全中断,安平桥没有及时重修,往来交通都靠安海群众自发建置的几艘木船摆渡, 暂时解决两岸人员来往问题。
1978年10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事业管理局同意拨款7万元,补助维修安平桥中亭港,4个桥墩和桥面、修筑中亭护坡以及整修中亭周围环境等, 历时半年,重修安平桥。
1980年8月21日,为了切实地保护安平桥,加强对该桥全面维修的领导 。决定成立“安平桥修复委员会”由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段英力任主任。
1985年5月,安平桥翻修竣工,共修复已损桥墩 236 座,吊装桥板 2252 条,安装石护 726 付,装配石狮 18 尊,同时,还修复桥东的水心亭、望高楼,桥西的海潮庵、牌楼以及桥中雨亭、小石塔等附属文物,再现了宋桥原貌,修复了桥墩, 补齐了桥板,安装了桥栏,而且清除桥下淤泥 18 万余立方米,筑堤岸高4至5 米,恢复了两侧各宽 30 米的水面,使陆上桥又成了水上桥;5月7日,福建省文化厅与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安平桥维修竣工验收会议。
2007年,泉州市财政拨款对安平桥进行全面加固维修,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于年底开始。
2008 年初,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完工,更换断裂桥板29条,加固桥墩3个,修复桥栏35处。
2009年7月24日,泉州市文物管理局组织对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进行验收。
桥梁位置
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西侧,南安市东侧,东起兴安路,上跨安海水头海湾上,西至水头街、滨海路交汇口。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安平桥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3种不同形式,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桥上筑憩亭,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亭前伫立护桥将军,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宝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桥两侧的水中筑有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白塔,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设计参数
截至2021年7月,安平桥全长2255米,桥面宽3至3.8米,共361墩。桥面用 4至8条大石板铺架,石板长5至11米,宽0.6至1米,厚0.5至1米,重4至5吨,最大则重25吨;桥上筑憩亭5座,中部的中亭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桥两侧的水中筑有4座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1座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砖砌,五层。
运营情况
1997年初,安平桥除行人外,禁止一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
建设成果
文化特色
1961年3月4日,安平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安海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双重侵袭,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无法改变这种苦难。有人说这是东海和南海的两条孽龙在作祟。一位在此修炼的道人知道了,他想为民除害。有一天他见到这两条孽龙在海滩上嬉戏,等到它们玩累了在睡觉时,道人就做起仙术镇住孽龙。然后决定将它们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于是道人化出两个大畚箕和一把大铁铲,把这两条孽龙铲到畚箕上。顿时海滩上留下了两个大窟窿,后来水流积聚就变成了现今的“龙湖”和“虺湖”。“龙湖”是黑龙住过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龙睡过的地方,因此这个湖的淤泥是赤色。再说道人挑着这两筐孽物走到一处叫大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涧时,步子迈得过大,一下子将扁担压断了,两条孽龙从梦中醒来,趁着道长不及下手,变作两堆土,真身飞上天去了。这两堆土就成了现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说这两座山推去填“龙湖”和“虺湖”正好丝毫不差。道长看没收拾好这两条孽龙,就闷闷不乐地回灵源山继续修炼。
若干年后,安海地界大雨下个不停,九溪十八涧的大水翻过了石壁峡,直冲安海港而来。得道成仙的道长在灵源山顶望见那两条孽龙又在作怪,便运功吐出一条七彩锁链,从安海镇跨过海湾,直到南安的水头镇,孽龙见状吓得魂飞魄散,马上潜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们见到长虹惊退了孽龙,怕以后它们又卷土重来。有人就提议用长条大石,一段一段地铺砌起来,建造一条天长地久的锁蛟玉带,一来镇锁孽龙作怪,二来便于两县百姓往来。这意见马上得到人们的支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这条长达五里的跨海大石桥终于建造起来了。从此,孽龙再也不敢来兴风作浪。各地商旅船只,相邀而来。于是商业日益发达,庄稼则年年丰收,百姓们安居乐业,这座桥就被称作“安平桥”,因为桥长五里,又俗称为“五里桥”。
主持建安平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当代诗人郭沫若干年间特来安平桥参观,留下律诗一首: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南宋赵令补《咏安平桥》写道:维泉大海濒厥封,余波汇浸千里同。石井两间道所从,坐令往来划西东。怒涛上潮生广天风,舟航下颠瞬中。孰锐为力救厥凶,伟哉能事有南公。伐石为梁柳下扛,上成若鬼丽且雄。玉梁千尺天技虹, 直槛横栏翔虚空。 马舆安行商旅通,千秋控带海若宫。 震惊胶琶骇鱼龙,图维其事竟有终。我今时成则罔功,刻诗涯挨绍无穷。
价值意义
安平桥既是一座历史之桥、文化之桥、商贸之桥,也是一座友谊之桥、合力之桥。(晋江新闻网 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6 09:57
目录
概述
桥梁简介
建设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