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臂拳,有时又称通背拳。关于其起源众说纷纭。中国常见的通背拳有祁家通背拳、洪洞通背拳、独流通背拳、白猿通臂拳等。五行通臂拳来源于祁家通背拳,主要在天津一带流传。
概况
祁家通背拳为祁信所传出,后分为老祁派和少祁派两支。其中祁信的弟子陈庆所传为老祁派,而祁信的儿子祁太昌所传为少祁派。老祁派的技术特点为冷弹脆快硬、大架势、刚多柔少,而少祁派则“反其道而行之”发展为缩小软绵巧,小架势、以柔为主。
天津流行的五行通臂拳又称“老祁派大势通背拳”,以天津市武清区下伍旗镇马神庙村(原属直隶香河)的张策(1866-1934)和堂弟张喆(1893-1959)为代表人物。张策、张喆,祖籍东北,满洲旗人。祖上张云燕曾在清营中任武职,后定居在马神庙村[1]。
张策
张策初从陈庆学老祁派通背拳,陈庆去世后又从师兄王占春学。张策的刀法最精,因喜穿铁鞋练功,故有“铁鞋张策”之称。民国初年,张策在北京设馆授拳,人称“臂圣”。授有吴图南、马熙春等弟子。1931年,张策在沈阳、大连一带授拳,曾任辽宁国术馆副馆长
[2]。其主要传人周景海(直隶香河人)于1912年在天津武清应邀授拳,弟子颇众,其中又以刘俊德、刘俊亭、刘俊峰、刘俊和等较为著名。
张喆
为天津五行通臂拳的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另一重要人物是张喆。张喆经张策介绍跟王占春学艺,并得到了张策的细心辅导。1939年,张喆在天津南市武圣庙开设“通背国术社”,培养了邓洪藻[3]、张春裕[4]、刘万福[5]、张少通[6]、张建华等大批人才。1990年,由张喆弟子张春裕牵头、众弟子捐资兴建的天津五行通臂拳社成功创办。
2011年12月18日,马神庙村委会还建成了“臂圣张策纪念馆”。
[1]张建华:《为香河县县志办提供的张喆门通臂拳史料》,见《天津记忆》第124期第37页。
[2]《中国武术人名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武术人名辞典》第394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版。
[3]邓洪藻(1918-1987),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天津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天津南开区武馆副馆长兼总教练。张喆晚年所汇编的《太极拳谱》留给了邓洪藻。
[4]张喆晚年所汇编的《五行通臂拳谱》就传于张春裕。
[5]刘万福是边寿祺的弟子,同时也认张喆为师。同时,张喆的徒弟邓洪藻也认边寿祺为师。他们往来频繁,相互交流技艺。
[6]1949年去了台湾,并在台湾成立武术馆传授五行通臂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