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不还
佛教术语
佛教术语 ,又作五种阿那含、五不还果、五种般。不还,梵语 ana^ga^min 之意译,为声闻四果之第三,乃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至欲界受生之圣者之名。
词语解释
五种不还,即不还果之圣者,以其根有利钝,于证阿罗汉果时,有先后之不同,而分为五种类别。即:(一)中般(梵 antara-parinirva^yin),不还果之圣者死于欲界而生色界时,于“中有”之位,证阿罗汉果而得般涅槃。又分速般、非速般、经久般等三种。(二)生般(梵 upapadya-parinirva^yin),既生于色界,未久即能起圣道,断除上地(无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三)有行般(梵 sa^bhisam!ska^ra-parinirva^yin),生于色界,经长时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四)无行般(梵 anabhisam!ska^ra-parinirva^yin),生于色界,但未能加功用行,任运经久,方才断除上地之惑而入般涅槃。(五)上流般(梵 u^rdhvasrota-parinirva^yin),生于色界之初禅,由此渐次上生至色究竟天,或至有顶天而入般涅槃。又分为乐慧、乐定二种。乐慧者,即爱乐智慧,杂修静虑,生于色界之最高处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乐定者,即爱乐定,不杂修静虑,流生于上界,终至无色界之最高处有顶天而证圆寂。此二种之上流般又分全超般、半超般、遍没般等三种。
其他解释
此外,于中般与上流般各别立三种,合上记之生般、有行般、无行般等,则为九种不还。若仅别立上流般为三种,则合前四般而称七善士趣。然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之说,仅别立中般为速般、非速般、经久般等三种,合五种不还之其余四种,则称七善士趣。又于五种不还中,生般、有行般、无行般等三者总合为一种生般,与中般及上流般并称为三种般。又五种不还加上无色般、现般,则成七种不还。其中,中般乃至上流般等五种乃于色界般涅槃,无色般乃由上流中所别开,故于无色界般涅槃,现般则于欲界般涅槃。(杂阿含经卷二十七、中阿含经卷二、卷三十、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四、卷一七五、俱舍论卷二十四)((参见:七善士趣)109、“九种不还”154)p1176
FROM:【佛光大辞典】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3-16 11:02
目录
概述
词语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