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不翻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提出的翻译理论
五种不翻,是指由唐代玄奘法师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其具体指在将梵文译成汉文时,遇五种情形不进行意译,而保留其原音,即进行音译
来源
玄奘法师对一部分梵语未进行意译而直接采用了音译,后来提出了“五种不翻”的翻译理论。玄奘以后的佛经翻译仍多沿用此理论,对部分词汇进行音译。其理论仍在汉字文化圈以外语言的翻译工作中发挥重要参考作用。
定义
五种不翻的理论具体是指:
秘密故,如陀罗尼。 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议的佛之秘密语,不翻(意义)。如,般若心经最后一节的“羯谛 羯谛 波罗羯谛 波罗僧羯谛 菩提萨婆诃”的真言陀罗尼等词类。
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 多种含义的词,不翻(意义)。如兼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意的薄伽梵(亦有翻译为世尊的情况)等词,不意译。
此无故,如净净树、中夏实无此木。 本地(中国)没有的事物,不翻(意义)。如印度的阎浮树乾闼婆迦楼罗等事物,为中国所无,保留原音。
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 沿用以前既存的翻译方法。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而自从东汉以来,历代译经者皆采用此音译,故保留前人规式。
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 为让人对要翻译的事物存尊重之心,而音译。如般若、释迦牟尼菩提萨埵等,不译为“智慧”、“能仁”、“道心众生”等,因为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而后者则易被人轻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3 18:46
目录
概述
来源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