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村遗址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村遗址,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东城区中心地带,俗称普救寺,是一处以原始社会大汶口文化为主要文化内涵的古文化遗址。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1982年,进行文物普查时五村遗址被发现。
1985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饶县博物馆组成发掘工作队对五村遗址进行了系统钻探与试掘。
2006年,广饶县依托五村遗址建设了五村遗址森林公园。
遗址特点
五村遗址,墓葬分布密集,多在遗址中心区东北部50平方米的范围内,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大小仅可容身,头向以东北和东西向为多,少数西向或西南向。葬式为仰身直肢,大多数为单人葬,合葬墓仅5座,其中成年男女合葬墓1座,其他为母子合葬墓或儿童合葬墓。在68个可辨年龄的个体中有32个少年个体,少年墓的葬式和葬俗与成年人相同。在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普遍流行迁葬,有拔牙和头骨人工变形的习俗。
文物遗存
综述
五村遗址,共出土玉石器、骨器、蚌器、陶器、铜器等文物160余件,不可修复的陶器标本一大宗。出土陶器以夹砂为主,泥质陶次之。泥质陶一般未经陶洗,故偶含零星沙粒、岩屑,器表都打磨光滑。陶色以红陶为主,红陶多数都施红陶衣。器型主要有鼎、豆、罐、壶、钵、盆、鬶、盉、鼓等,有极少陶质玩具和装饰品。
五村遗址,彩陶比较发达,还见少量彩绘,均主要施于豆、鼎、壶、罐等类器。色彩有红、深赭、白等。口沿、足部多施赭彩,肩腹部多施红彩。复彩图案常见于鼎、壶、罐、钵等,多火红彩为底,赭彩漫涂,红白彩勾点。主要纹饰为网纹、涡纹、平行线、几何图案等。有 手的器物比较多见,有罐、鼎、杯等。制法主要是手制,以泥条盘筑最常见,个别小件器物或器物附件多为捏塑。口沿、肩、腹慢轮修整也是常有的现象。豆盘及豆柄的接合多为粘贴,鼎足接合多数是粘贴。个别的有扌契卯式接合。遗址上部有商、周、秦、汉时期的堆积,出土铜剑、铜镞、陶鬲、陶鼎、陶盘等遗物。
五村遗址,出土的随葬品,一般为2件至3件,多者可达4件。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红陶为主,制作粗糙,器类简单。骨器多为装饰品,生产工具极少。为主,制作粗糙,器类简单。骨器多为装饰品。
隋代瓷罐
瓷罐通高23、口径10、底径12厘米,圆唇外翻,高领,溜肩鼓腹,平底,从口沿至腹中部施酱釉,底部无釉,
灰陶杯
灰陶杯为泥质灰陶,素面,敝口,圆唇,深腹,喇叭形圈足。高14.3、口径7、足径6.5厘米。
灰陶豆
灰陶豆为泥质灰陶,敛口,方唇,浅盘,豆盘为平底。盘腹部饰一周凹弦纹,豆柄较粗为空心,喇叭口形圈足。高14.5、口径14、足径11.4厘米。
灰陶单耳罐
灰陶单耳罐为泥质都陶,素面,侈口,深腹,腹一侧有板状桥式耳,高8.5、口径11.2足径8.5厘米。
历史文化
五村遗址,内涵丰富,同类遗存在鲁北地区较为常见,其与汶泗流域的大汶口文化的大汶口类型有较大区别,反映出鲜明的地方特点。
文物价值
五村遗址,出土的战国黑陶盘制作精美,系轮制磨光、压磨图案,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制陶工艺。
五村遗址,发掘清理的第一口完整的汉代水井,为研究该区域的人居历史、地理变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五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五村遗址,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东城区中心地带。
交通路线
东营市内乘坐51路,在乐安大厦站下车步行前往。
参考资料
五村遗址.广饶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8 15:3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