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实验小学始建于1908年,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的百年老校,是黑龙江省首批“标准化小学”。
学校概况
校园占地面积两万八千多平方米, 学校
校舍面积一万三千六百平方米。共有教学楼三栋。坐落于南部的教学楼,是1995年在原校舍位置新建的,其中香港邵市影业公司
邵逸夫先生捐资50万港币冠名
逸夫楼。位于北部的两栋教学楼原是五常师范学校的教学楼,于2005年12月划归我校。
学校现有学生三千五百余名,54个教学班,教职工109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省骨干教师5人,哈市骨干、学科带头人26人,五常市骨干25人。
办学理念
建人文校园,育智慧学生。
发展简史
清末科举既废(光绪三十二年),新学聿兴。光绪三十八年(1908)年八月,五常府城西门内设“五常高初两等小学堂”,堂长陈廷翰。学堂设高等班、初等班,学生多系士绅子弟,属县立,学制八年,高四初四。
中华民国成立伊始,学校延用清朝的八年学制,高四初四,仍属县立。至民国十一年(1922)十一月,北洋总统令学制改为高小二年初小四年。民国十三年学校更名为——五常县立第一小学,时任校长魏清林。时有高级班三个,学生105名。
9·18事变后,东北沦陷。1932年(伪满大同元年)5月间,袁海龙、马占海红枪会匪邦占据五常,学校师生四散逃避,兵匪肆意掠夺学校财务,校舍被破坏,桌椅、书籍、乐器、黑板等物遭劫掠一空。学校处于停课状态。1933年4月学校重新开课。并重新划分为:五常县公立两级小学校和五常县公立女子两级小学校,实行男女分校。这一时期的学制延用民国的“四·二”分段,实行春季始业。初小设修身(后改为“国民道德”,又改为“建国精神”)、满语、日语、珠算、自然、算术、图画、体育、音乐、手工(作业)十科;高小除上述学科外增设历史、地理、经学、实业(家事裁缝),计十四科。
康德五年(1938年)男女两校合并为五常堡立新市街国民学校,历三任校长:杨斌、李作春、张鸿飞。教学内容以贯穿“王道乐土、日满一德一心、同文同种、大东亚共荣、忠孝仁爱”为宗旨。
康德九年(1942)校名更改为五常县五常街公立实验国民优级学校。校长:王绶之 主事:藤本盛胜。
1946年1月1日,五常县成立民主政府,定校名为五常县新立街两级校,后于1947年3月更名为——五常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校。学校当时共有十八个班,教师多为原有教员。学校设置国语、政常、算术、历史、地理、音乐、体育、图画、自然(高小)、常识(初小)等学科,但教材没有定型,教学内容上加进了一些
新民主主义思想内容。校长教员流动性较大。
1949年至1956年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借助苏联的教育观念,对原有学校进行了改造。废除日伪时期的教学内容,开设了“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内容的新课程。1949年时孙恒久任校长,1950年周玉英提升为校长。1951年末,根据中央政务院颁发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精神,学校开始实行五年一贯制,秋季始业。
1953年12月,按照中央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学校暂停五年一贯制的推行,学制仍延用“四·二”制。到1953年学校共有一至六年级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九百人。
1957——1966年,为纠正在学习苏联教育模式中出现的问题,贯彻毛泽东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方针。1957年进行的反“右”斗争使不少教师受到打击,有的被清除教师队伍。1958年大跃进,学校开始搞勤工俭学,建立劳动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但严重忽视了课堂教学,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显著下降。为纠正这一错误,59年上级从五常师范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派了八名青年教师来充实并更新教师队伍,同时学校也由原来的18个班增加到24个教学班,学生数达到1500人以上。
1961年后,县政府为加强县直重点小学的师资,选拔姜化民、孙秋云等优秀中师毕业生到我校。至此,我校的师资水平达到建校以后的一个新高度,教学质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95%以上的毕业生升入五常一中。
1961年国家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简称四十条。四十条的出台,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明确了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截止1962年,我校共有教学班24个,学生1600名,教职工总数54人,这时学校已经设置了专职大队辅导员。
1963年,学校开始实行全日制,同时实行语文、数学分科教学。1964年又将语文数学两科教学合并,由班主任任教。 1965年学校总结了柳玉兰的低年级识字、姜化民的高年级讲读教学经验。在1965年寒假期间,面向全县举办了语文、算术、周会、队会的观摩教学。1965年我校成为全县教学和少先队活动样板学校,同时成为县直重点小学校。1965年至1966年6月,全校全面实行教师任课小循环。
1966年6月,学校成立“文革小组”,工作队进校,8月改校名为“五常革命小学”,五常人简称其“革小”。
文革时期,学校实行五年制,使用省编教材。周会改成毛泽东思想课,体育改成军体课,音乐改成革命文艺课。学校实行开门办学,频繁地下乡下工厂劳动,学校不再进行考试。根据1969年5月的一份文件记载,当时学校课程设置如下:
一、二年级每周28节课。毛泽东思想课3节,用来背诵老三篇、毛主席语录、收听中央广播电台红小兵节目;语文12节,一年级用六周时间集中学拼音;算术6节,革命文艺课3节,其中学唱革命歌曲2节,图画1节;军体课2节;劳动课1节;红小兵活动1节。三、四年级每周30节课。毛泽东思想课3节, 内容同一、二年级;语文10节,其中有2节作文课;算术课6节,四年级增加珠算1节;军体课2节;革命文艺课3节,内容同一二年级;红小兵活动课2节。五年级每周32节课。毛泽东思想课4节,包括背诵毛主席语录,学习毛主席著作,收听中央电台或学或用毛主席著作节目;语文10节,其中作文4节,算术7节,其中1节为会计常识;常识课2节,学习史地常识、农业常识;军体课、革命文艺课各两节;红卫兵活动课1节自习课1节。
1976年至1978年3月,实行五年制。1983年3月恢复六年制,毕业班分快慢班,快班五年毕业,慢班六年毕业。1976至1983年使用省编教材,1983年后使用全国统编五年制、六年制教材。
1984年开始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改实验,进行了小学一年级开设自然常识、中高年级开设法律常识课程的实验。另外还在教法上进行了“六因素教学法”等实验。
学校荣誉
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全国“注、提”实验先进单位、国家级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示范学校、国家级教育科学实验研究先进单位、省创新教育先进学校、省一类小学、省教育科研科普先进单位、省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集体、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先进学校、省创新教育先进学校、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军警民共建先进集体、省优秀家长学校、省先进小记者站、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哈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标兵、哈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哈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哈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达标单位、哈市管理.质量.效益先进学校、哈市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等40多项荣誉。
2019年9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