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
黑龙江省辖
县级市,由
哈尔滨市代管。位于黑龙江省南部,
拉林河上游,北依
阿城区,东、东南与
尚志市、
海林市和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毗邻,南、西南与吉林省
舒兰市、
榆树市接壤,西北与
双城区相连。总面积751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五常市辖12个镇、12个乡,另设有1个林业局。截至2023年末,五常市户籍总人口87.1万人。
历史沿革
上古
石器时代在五常龙凤山镇学田村出土猛犸象化石、人类头盖骨及石器。证明在24500+400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
先秦
前21世纪至前771年,五常境为肃慎,亦作稷慎。
汉、晋
五常境属扶余境,在背荫河镇白旗村发现汉代人居遗址。
北魏
属勿吉。
隋、唐
属莫颉府,归渤海国管辖。
宋、辽、金
境为裴满(费摹)、加古(瓜尔佳)等女真部族,隶属金上京管辖。1129年一1143年期间,南宋使臣洪皓被羁留冷山(冲河镇境内),教完颜希尹之子《五经》《四书》,这里是有记载的中原文化的传播之地。
元
隶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在拉林河设斡木火站(今多欢站),是元大都通往黑河的重要驿站。
明
属奴儿干都司,境内设立纳林河卫所和摩琳河卫所。
清
雍正三年(1725年),在拉林设协领衙门,管理今拉林、双城、哈尔滨、阿城、宾县等地区的军政事务,隶属吉林将军管辖。
乾隆九年(1744年),在拉林设副都统衙门(相当于今副省级),移民京旗到拉林戍边屯垦。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拉林副都统衙门降为协领衙门。
光绪六年(1881年),在欢喜岭(今五常镇)设五常厅。
宣统元年(1909年),改五常府。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3月2日,吉林行省公署通令,改五常府为五常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裁撤道区,由吉林省直辖,为三等县。
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划归
滨江省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哈南专区,后归松江省直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以五常县
山河镇以南地区与
舒兰县部分地区设置山河县,隶属吉北行政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撤销山河县,并入舒兰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将原划归山河县的五常县部分地区划回五常县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为
黑龙江省,由黑龙江省直辖。
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
拉林县,并入五常县。
1960年5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
1965年6月,划归新设立的松花江专区管辖。
1993年8月28日,五常撤销县制,改为县级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五常市辖12个镇、12个乡,另设有1个林业局。五常市人民政府驻
五常镇金山大街55号。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五常市位于
黑龙江省南部,
拉林河上游。北依
阿城区,东、东南与
尚志市、
海林市和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毗邻,南、西南与吉林省
舒兰市、
榆树市接壤,西北与
双城区相连。总面积7512平方千米。北部边界距离
平房区16千米,市区距离
哈尔滨市95千米、距离
吉林市130千米。
地质构造
五常市地质构造位于两个
地槽区,即
大兴安岭褶皱山带和
长白山、
小兴安岭褶皱山带中间的台地上。东邻新
华夏系第二隆起带
张广才岭的西坡,西与第二沉降带
松嫩平原接壤。大地构造处于两个不同构造区,即地槽区与台地区的过渡带。
地形地貌
五常市地形是由山区平串原的过渡带。因此,地貌轮廓严格受构造控制,地貌单元呈过渡状分布。
地貌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内外力造成的地貌单元非常明显。中山地貌是地壳运动隆起产生的,而丘陵地貌则是外力剥蚀的结果。境内各类地貌,明显地反映出地貌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内外力的互相作用。
气候特征
五常市地处中纬度,冬季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春、秋两季为冬、夏季风交替季节,其气候类型为寒温带。
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少雪
冬季(11—3月)长达5个月之久,经常处在西北气流和蒙古冷高压控制之下,导致气候寒冷,干燥少雪。一旦雪暴形成,常引起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给道路交通和居民的户外活动带来影响。
夏季短促酷热,雨量集中
夏季(6—8月)仅3个月左右,在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下,导致气温高,雨量集中,常表现有明显的雨热同季的特征,易造成洪涝灾害。
春季温度无常,风大干燥
春季(4—5月)北方暖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升高。由于气旋活动频繁,常导致气温变化无常。当有发展旺盛的气旋过境时,形成风沙天气,空气干燥,易发生春旱。
秋季低温凉爽,初霜较早
秋季(9—10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急剧下降。由于较大规模的冷空气入侵,易出现早霜。
综合市内不同地貌类型的气候特征,全市划为4个气候区。
平原温和半干旱气候区
位于市内北部平原地带,无霜期135—140天,≥10°积温2600—2700℃,春季稳定通过0℃日期平均在3月末,稳定通过10℃日期在4月末5月初,秋霜在9月下旬,热量资源充足。水分资源贫乏,春旱严重。
中部平原丘陵温和农业气候区
位于市内中西部波状平原区。无霜期130—140天,≥10°积温2500—2700℃,春季稳定通过0℃日期在4月上旬,稳定通过10℃日期在5月上旬。秋霜在9月下旬,热量资源较充足,水分条件好于北部平原区,时有春旱。
东南、东浅山湿凉半温润气候区
位于市内东部和南部的浅山区。无霜期120—130天,≥10℃,积温2500—2600℃。春季稳定通过10℃日期在5月上旬到中旬初,秋霜在9月中旬,热量资源不足。水分资源较充足。
东南深山温凉温润气候区
位于市内东南部的山区。无霜期110—125天,≥10°积温2300—2500℃。春季稳定通过0℃日期在4月上旬末,稳定通过10℃日期在5月中旬。秋霜在9月中旬,热量资源不足,水分资源充沛。
水系水文
五常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平均年径流总量为34亿立米,年径流深为500—1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为500毫米,西北部为100毫米。拉林河最大洪水发生在1956年,五常水文站处洪峰流量2470米/秒,牤牛河最大洪水发生在1960年,大碾子沟水文站处洪峰流量为1440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0.68公斤/立米,年侵蚀模数为32吨/平方千米,年输沙量20.1万吨。封冻日期11月中旬,开河日期4月初,封冻天数130至150天,最大冰厚1.13米,最高水温30.6℃。各河危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型,其次为重碳酸钾、钠、钙型,矿化宠为0.05—0.43克/升,属于淡水。硬度为1.12—1.4度,属于极软水类型,PH值在6.7—7.3之间,属于中性或弱碱性水。水温为12—18℃,灌溉期,各河流水质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标准,为完全适应灌溉水质。
土壤类型
五常市境内土壤种类有9个土类、29个亚类、33个土属、59个土种。
暗棕色森林土分布在东南部山区、丘陵及剥蚀残丘。全市共有384.7万亩,占总面积的34%。主要有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草甸暗棕壤、潜育暗棕壤4大亚类,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所覆盖。土层在15—30厘米,土质肥沃,但土层浅薄,抗蚀能力差,一旦植被破坏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适于发展林业。
白浆土分布于丘陵地和山前洪积台地。全市有白浆土面积262.6万亩,占总面积的23%。它包括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3个亚类。黑土层薄,贫脊,板结,土质粘重,怕旱怕涝,抗蚀性能差,适合发展林业,经过改造后可以农用。
黑土主要分布在漫岗和坡地上。全市有127.6万亩,占总面积的11%。它包括黑土、草甸黑土、白浆化黑土3个亚类,黑土层薄,基础肥力高,强化性状较好,但质地较疏松,易受风蚀和春旱。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岗间洼地及拉林河、牤牛河两岸的漫滩地、低级地上。全市有234.5万亩,占总面积的21%。它包括草甸土、碳酸盐草甸土、山地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沼泽化草甸土、泛滥地草甸土6个亚类。基础肥力高,但质地粘重,速效养分较低。经过改造,适合种植水稻。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拉林河、牤牛河等河流两岸,地势平坦,排灌便利地区。它包括黑土型水稻土、草甸土型水稻土、沼泽土型水稻土、白浆土型水稻土、泥炭土型水稻土5个亚类。水稻土占总面积的5.7%。大部分是草甸土型水稻土,渗透性好,土质肥沃,所产水稻籽粒饱满,米质优良。但有的土壤粘糗冷浆,透水性差,作物易贪青晚熟。
此外,还有5.3%的河泥土、沼泽土、泥炭土、灰色森林土等。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22年,五常市工业用地1572.57公顷,物流仓储用地505.92公顷,城镇住宅用地1709.92公顷,农村宅基地7929.11公顷,合计:11717.52公顷。
植物资源
五常市境内植物树类有34个科、46个属、63种。主要有杨、柳、榆、槐、核桃楸、水曲柳、黄菠萝、枫、柞、桦、椴、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樟子松等,还有灌木、山果等多种木本植物。草类主要有小叶樟、卷毛红、苇、蒲、三楞草、柳蒿等1000多种。有蕨菜、木耳、蘑菇等山野菜、食用菌数10种,有山参、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草药700余种。
动物资源
五常市境内野生动物兽类主要有黑熊、野猪、狍、狐狸、貉、貂、兔等。禽类主要有山鸡、野鸭、燕子、喜鹊、猫头鹰、杜鹃、黄莺、画眉、布谷、麻雀等百余种。水产品主要鱼种有鲫鱼、鲤鱼、鲇鱼、鲢鱼、草根等。
矿产资源
五常市境内已探明发现的矿产30余种,其中矿产地360余处,矿点100余处,矿化点200余处。主要金属矿产有金、银、铜、铁、铅、锌、钨、锡、钼、铬、锰等。非金属矿产有煤、泥炭、石英、石灰石、长石、水晶、蛇纹岩、石英砂、石墨石棉等。建筑材料有石材、耐火土、砖用粘土、建筑用砂等。
人口
截至2020年末,五常市户籍总人口88.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89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3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9%。全市出生人口0.34万人,出生率3.85‰,死亡人口0.29万人,死亡率3.27‰。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9‰。
截至2021年末,五常市户籍总人口88.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0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1.6%。60岁及以上人口21.9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9%。全市出生人口0.29万人,出生率3.31‰,死亡人口0.29万人,死亡率3.29‰。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2‰。
截至2022年末,五常市户籍总人口87.5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39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21.7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8%。全市出生人口0.25万人,出生率2.9‰,死亡人口0.36万人,死亡率4.18‰。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8‰。
截至2023年末,五常市户籍总人口87.1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13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24.8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8.5%。全市出生人口0.27万人,出生率3.15‰,死亡人口0.35万人,死亡率4.04‰。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9‰。
政治
(截至2025年初)
经济
综述
2020年,五常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3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34亿元,下降0.4%;第三产业增加值133.5亿元,增长0.1%。三次产业结构为39.9:12.2:4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280元。
2021年,五常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9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36.6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137.5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为40:12.6:47.4。户籍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746元。
2022年,五常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0.7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40.8亿元,增长3%。三次产业结构为40.4:13.4:46.2。
2023年,五常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4亿元,下降8;第二产业增加值38.0亿元,增长0.2%;第三产业增加值141.2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为37.25:13.32:49.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703元,下降4.4%。
2024年,五常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0亿元以上,总量保持全省县域首位;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亿元,同比增长108.2%,创历史最高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4.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7.6亿元,其中:税收实现5.05亿元,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2%和6.5%。
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五常市争取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其他中央投资类项目120个,成功获批并实施项目18个,累计完成投资29.36亿元。全年实施省、哈尔滨市重点项目29个,完成投资24.48亿元。
财政收支
2023年,五常市财政总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0.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6亿元,同比下降5.3%。税收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7.3%。财政支出总计65.1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4.4亿元,同比增长3.7%。
人民生活
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73元,同比增长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34元,同比增长5.5%。
第一产业
2024年,五常市建设菜园革命村15个、虾稻种植试点4处,二河肉牛养殖基地建成投入使用,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全年瓜果、蔬菜、水产品产量和畜禽出栏量分别同比增长22%、16%、4.8%、4.5%。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261万亩,托管服务面积达96万亩。实施联农带农产业项目17个。开展大米产业升级行动,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成立五常优质稻研发中心,推动原种提纯、新品研发。《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五常大米》成功通过国家标准审核发布。启动五常大米集团运营,在深圳、朝阳等地开设“稻乡·五常”官方体验馆,与人民网联名推出“人民优选·五常大米”系列产品。五常大米品牌价值攀升至713.41亿元,连续9年获全国地标产品大米类第1名,品牌强度位列世界稻米地理标志榜首。
农业
2024年,五常市粮食作物实播面积433.66万亩,粮食产量实现37.95亿斤,同比增长39%。
生产条件
2024年,五常市恢复新建高标准农田29.3万亩,修复水毁农田2.97万亩,修复水库、堤坝、灌区等水利设施650处,农机保有量发展至9.6万台(套),粮食作物参保面积扩大至351.3万亩。
第二产业
工业
2024年,五常市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7个,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数字化车间5家。培育企业升规入统,新增规上企业23家,全市规上企业发展至180家,总量保持全省县域首位。帮助7家停工企业复工复产,15家减产企业复产达产。加强政银企对接,发放企业贷款59.2亿元,同比增长4.8%,中小企业稳企稳岗基金担保贷款投放总额位居哈尔滨各区县(市)首位。
建筑业
2023年,五常市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4家,建筑业总产值实现3.66亿元,同比增长4%。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3年,五常市共有规上服务业企业5家,实现营业收入4.68亿元,同比增长1.5%。
国内贸易
2024年,五常市限上商贸企业发展至45户,开展4期直播大赛和6轮公益技能培训,电商营业额突破55亿元。
对外经济
2024年,五常市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
招商引资
2024年,五常市储备招商引资项目120个,成功签约项目17个,签约额56.2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5.35亿元,同比增长44%。
房地产业
2023年,五常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7亿元,同比下降17.5%。
旅游业
2024年,五常市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借助“尔滨”旅游热和亚冬会契机,以凤凰山、雪谷为龙头旅游产品,推出全域四季旅游精品路线。开展政企“助力亚冬”文旅市场升级专项行动,协同推动雪谷景区提档升级、规范管理,在凤凰山景区成功举办冰雪旅游推介会,打造哈尔滨旅游外延目的地。推进杜家镇乡村旅游引领示范区建设,对拉林副都统衙门进行升级改造,稻乡小镇、双跃湖野奢营地、智乐谷稻乡不夜城成为五常文旅新兴打卡地,全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3%、67%。
金融业
2024年,五常市存贷款分别实现509.6亿元、210.3亿元,同比增长8.6%、7.3%。
交通运输
五常市境内
拉滨铁路贯穿南北,有国道4条【G222嘉荫—临江(原吉黑公路哈市至舒兰界段)为一级公路,G202黑河—大连(拉林至牛头山大桥段)、G229饶河—盖州(原铁通公路尚志界至五常段)、G503五常—通榆(原铁通公路五常至榆树界段)为二级公路】,省道1条【S316海林—山河镇(原雪乡公路)为二级公路】。
2022年,五常市吉黑高速、科铁高速、哈尔滨都市圈环线五常过境段建设推进。打通新生路北段、化肥路等5条卡脖路、断头路。启动过街天桥建设,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施划道路停车泊位1500个。修建农村公路135千米,干线公路优良率达98%,农村公路列养率实现100%,农村公路养护保持全省第一名。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2年,五常市“四上”企业发展到197户,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数字化车间企业2家,“专精特新”企业20家。盘活园区僵尸企业17家,完成标准化厂房建设并签约入驻企业3家。编制《五常市生物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五常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华旭智慧水务、中天众达数字城市等企业入驻。
教育事业
2024年,五常市实施中小学校舍操场改造、教学设施采购等项目17个,招聘教师72名,2024年高考成绩600分以上达126人。
文化事业
2024年,五常市举办东北大鼓、龙滨戏、稻花节等文艺活动160余场,3位非遗传承人被评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完成博物馆展陈升级,建设村级综合广场59处。
体育事业
2024年,五常市举办首届半程马拉松等体育赛事30场。
卫生事业
2024年,五常市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与哈尔滨市第五医院、二四二医院建立医联体,启动市人民医院内科综合楼项目建设,招聘卫生技术人才34名。
社会保障
2024年,五常市社会保险支出23.8亿元,各项社会救助福利资金1.97亿元。发放优待抚恤和生活补助金2375.3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4万元,城镇新增就业4100人,失业再就业1500人。
基础建设
2024年,五常市投资6720万元,改造老旧小区15.1万平方米。投资588.6万元,完成城乡危房改造252户。吉黑高速全线、铁科高速五常至拉林河段建成通车,哈尔滨都市圈环线西南环段启动建设,“一网两纵三横四环多联”交通格局基本形成。投资6.2亿元,修建农村公路771千米,被国家四部委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打通福熙南路、凯丽凤凰城路等4条卡脖路,高标准修复金山大街、体育东路等城区主干道6条28.3万平方米。将稻乡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新装路灯900盏,更换公园景观路灯153盏。改造升级金山公园、步行街、政府广场,完成杏花山公园土地征收工作。新增停车泊位2830个,新建电动车室外充电场所147处,启动排水管网改造9.1千米,推进高层建筑燃气“瓶改管”工程。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完成早市迁址,城市绿化香化美化4.8万平方米,城区保洁率、洒水除尘率、垃圾处理率、冰雪清运率持续保持100%。开展“物业管理服务年”行动,新增备案小区41个,排查整改问题23个。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打造样板村1个、示范村10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整修户厕763户,转运垃圾7.2万吨,粉刷栅栏6.3万延长米。完善城乡垃圾收转运体系,实现全域覆盖,创建无废医院、无废社区等示范点15个。
环境保护
2024年,五常市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新建秸秆收储站6处。完成清洁取暖改造3233户,年削减替代燃煤近万吨。污水处理厂全部达标排放,国控断面均为Ⅲ类水质以上,磨盘山水源地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与吉林省舒兰市开展水权交易,成为全国首例跨省农业用水交易示范。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1座,治理侵蚀沟329条,补植补造国有林3708.5亩,绿化样板村和示范村27个,森林覆盖率达46.3%以上。加强涉水、涉气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开展盗采泥炭黑土和矿产资源违法行为专项整治。
安全生产
2024年,五常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房屋安全体检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完成建筑安全体检3.7万栋,消除安全生产隐患4150个,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实现安全平稳度汛和连续39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建成拉林、龙凤山消防站,应急通信系统实现全覆盖。完善金融监管预警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八五”普法中期工作成效显著,1人、1集体被全国、全省通报表扬。
平安建设
2024年,五常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推动“平安社区”建设,全年未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恶性刑事案件。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五常市源于儒教“
三纲五常”之“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放荒开垦,陆续建立举仁、田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遂将此地概称“五常堡”,设治时沿袭“五常”之称。
风景名胜
截至2023年末,五常市拥有A级旅游景区3家,其中,AAA级2家,AAAA级1家;星级宾馆0家,旅行社17家。
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之首,与吉林省分界处,距五常市区150千米,景区总面积5万公顷。凤凰山主峰海拔1690米,被誉为“东北第一大山”。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峰有89座。
石刀山景区
石刀山景区位于哈五路九十三千米处,距五常市20千米。总面积30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50平方千米。此刀由刀座和刀身两部分组成,座基高5米,刀身高5.08米,宽0.93米,厚0.4米,均为花岗岩石质地。刀身与刀座线条清晰,比例匀称,刀背依偎山体,刀刃与对岸的刀劈砬子相对应,被人们称之为“石刀飞峙”。
龙凤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市境内,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余脉西坡。森林公园总面积21840公顷,被评为黑龙江省九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联合国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等,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十分突出的“天朗、气爽、山青、水秀、鱼鲜、稻香等”特点。山清水秀,鱼多稻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地方特产
五常大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五常市是鱼米之乡,五常大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呈半透明状,饭粒油亮,香味浓郁,饭后不回生。
2003年5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五常大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荣誉称号
2020年1月,五常市入选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2020年5月,入选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2020年6月,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9月,入选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0年12月,入选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
2021年7月,入选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21年8月,入选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021年11月,入选黑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2021年12月,入选首批“黑龙江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县“。
2022年4月14日,入选“赛迪顾问乡村振兴百强县(2021)”名单,位列全国第6名。
2022年11月17日,入选“中国天然氧吧”,黑龙江省“中国天然氧吧”总数上升为21个,跃居全国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