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历史名山
五峰山,因有五个山峰环联错列而得名。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城东南15.5公里五峰山街道境内。五峰山与泰岱相连,金元时建洞真观于此,后遂与泰山、灵岩山并称“三山”。五峰山是长清区的林业基地、药材产区,更因山上有建于金元时的洞真观遗址等建筑群。成为著名的历史浏览区。五峰山古建筑群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境域
五峰山,因有群仙、志仙、会仙、望仙、聚仙(又名迎仙)五个山峰环联错列而得名。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城东南15.5公里五峰山街道境内。
主要山峰
五峰山,属泰山支脉,5座山峰并列,呈半圆形,从西向东依次为:聚仙(一称迎仙)、望仙、会仙、志仙、群仙峰。五峰绵亘错列,云绕巅峰,泉出石罅,环保在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绝佳。主峰海拔395米,位于五峰山街道石窝村东侧,在县城东南20公里处。
自然资源
林木
五峰山林场,面积2662亩,位于长清区城东南20公里。民国20年(1931年)农商部在此设立林业试验场,后改称实业部林场。“七七”事变后,山场林木受到战争破坏。1948年长清解放时,林相已残破不堪。1948年9月建立山东省泰历林场,五峰山林场即成为太历林场的一个分场。1952年林场划归长清区管理,名为国营长清区五峰山林场。林场实测面积为2662亩。主要林种为侧柏。
药材
五峰山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药材和动植物药材。五峰山出产的仁栝楼,是长清地道药材,闻名全国,最高年产量达46万公斤。五峰山林场产量为最多是柏子仁,是侧柏的种仁。丹参: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之根。五峰山产量最高,以野生居多,也有小量家养,最高年产量达5000公斤,产量、质量均居全省前列。五峰山的高山阳坡地上产瞿麦(别名石竹草)最高年产量达7500公斤。
地理环境
气候
五峰山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春季气温升高快,南北风较大,降雨量小,仅占全年的14%,且蒸发量大,因之常干旱;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4%,夏季各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上,7月气温最高,该月累年平均为26.9℃;秋季天高气爽,常现风和日丽,但却有30%的年份发生秋旱,个别年份也出现秋季连阴雨,或发生秋涝;冬季漫长、寒冷、少雨雪,长达四个半月之久。11月中旬平均气温即降至10℃以下,至来年3月下旬才回升到10℃以上。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零下2℃。年平均气温为13.7℃,年平均气温变化范围为12.8~14.3℃。年无霜期为215天,年均降水量为628.2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62%,年均蒸发量为2257.6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598.5小时。
地质
在区域地质构造中,五峰山处于泰山隆起的边缘,断裂构造发育,褶皱平缓规模较小。县内地层以单斜出现。岩层倾向北西33度,倾角小于10度。由南向北依次出露有:太故界泰山群变质岩、寒武系灰岩和页岩、奥陶系石灰岩。从山前到黄河之间是第四系砂砾石层和各种土类,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岩层主要由太古界泰山群变质岩和武系石灰岩。太古界泰山群变质岩出露区为长清区的砂石山区。主要分布在万德镇、武家庄乡、五峰山镇、马山乡的南部,双泉乡的东南部和张下镇的西南部,面积422.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6%。寒武系石灰岩出露一期为长清区的青石山区。主要分布在万德镇的东北部,五峰山镇和马山乡的北部,双泉乡西部和张夏镇的部分地区,面积为313.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5%。
文物胜迹
五峰山,文化历史悠久,有山内八景和山外八景。山内八景是仙人台、七星泉、迎仙桥、更鸡桥、无影庙、青龙峪、白虎峪和清泠泉。山外八景是青崖积翠、润玉七峰、明泉早照、凤山烟雨、滚粟朝霞、鱼台钓月、杏堤春晓、薛岭牧樵。五峰山自南北朝以来,便有佛事活动,自金元以来,这儿辟为道观,成为道教圣地之一。自古是隐士幽居和人们游览的地方。
五峰山古建筑群遗址,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分南观、北观,庙宇多修在北观,后院向北有高达91级的石阶,上有月台。观内建筑有:碧霞宫、真武殿、三元殿、玉皇殿、龙神殿等,大部分在清代已倾圮。1979年9月3日,经济南市革命委员会批准,五峰山古建筑群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天门,位于峪口处,这里有石砌盘路,盘路开始处,两崖并峙,形如关隘。明代万历年间,道士周云青的弟子史奇峰曾在这儿修建过“广生殿”、“伏魔宫”等殿宇,并用巨石筑门,称为“一天门”,门上修阁,为“迎恩阁”。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重修。今门尚在,但阁已不存。
洞真观,一名神虚宫,北观,俗称大庵。坐落在五峰山山阳志仙峰下,是全山的主要建筑,建有三元殿、真武庙、玉皇殿、三清殿、九莲殿、吕祖庙等,是风光精华之所在。《五峰山志》记载,洞真观创建于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为全真教道士丘志所建,王志深、李志清等增修扩建,始有道院,金宣宗贞祐年间(1213~1217年)定名为“洞真观”。洞真观在元、明两代均有所扩建,元代又封为“护国神虚宫”。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朱诩钧命黄冠周云清辟山重修,“创构宫宇,楼殿岿崇,金碧辉荧,号称极盛”。
朱诩钧为供奉其母李太后,修建了1座豪华的九莲殿,封太后为九莲菩萨。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派遣全真道士周玄真(即周云清)在这里刻印了《道藏》全经480函。改洞真观为“保国龙寿宫”,并敕建隆寿石坊。望仙峰山腰上尚存“青帝宫”遗址。青帝是道教奉祀的神灵,为五天帝之一,居东方,主春,又称“苍帝”、“春帝”。此时,这里的道教活动空前兴旺,宫观殿宇富丽堂皇。观内古柏参天,青翠欲滴。有古银杏1株,腰围6.5米,高30米左右,当植于建观之初。
洞真观中有许多古碑,其中最早的碑刻是三元殿前金大定十年礼部牒碑,碑文记载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年(1162年)礼部奉刺赐万寿院牒文。另外,玉皇殿前西壁有元定宗三年(1248年)元好问撰文、王万庆书石的“金洞虚宫记”石刻。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仕金,曾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诗文蔚为一代之宗。金亡后第二年1235年),他曾到济南游历,撰《济南行记》,对济南山川多有题咏。
更鸡桥,进一天门沿新修的公路东行,便进入“仙境”。泉水汩汩,鸟语松涛。路上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路北有溪,溪上有桥,名叫“更鸡桥”(又名金鸡桥)。传说,桥下有一大石,内藏金鸡,名曰“金鸡石”,金鸡夜半自鸣,分秒不差。后有好奇之人,劈开大石寻找金鸡,却一无所获。此后,桥北面的山崖上出现了一洞,名叫“金鸡窝”,金鸡飞离桥下在“金鸡窝”栖身。现在桥下仅存碎石一片,再没人听见金鸡的叫声。
皇宫门,皇宫门也称木牌坊,自此步入道教圣地五峰山。木牌坊建于石台基上,四柱三门式,它的底座建于金元时期,底座上面刻有8个卧狮,双双相向,各具情态。牌坊的上顶均为木制,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990年重修,雕饰一新,气势雄伟,颇为壮观。古人在木牌坊周围的庭院里栽了13棵柏树,名叫“十三太保”,现存12棵。
迎仙桥。迎仙桥(又名青龙桥)位于午朝门前,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单孔石拱桥。桥上刻有三道细槽沟,雨天时水流桥上形成“水倒流”的景象。因此有“迎仙桥上仙人走,迎仙桥上水倒流”之说。
玉皇殿及殿前石刻,玉皇殿始建于元代,1992年始复修,1994年装塑修复一新。玉皇殿东西两侧配殿是龙王殿和虎神殿。东侧的龙王殿内有清泠泉的泉水流过;西侧的虎神殿内有五音石,敲击五音石四角及中央,能发出宫、商、角、徵、羽5个音阶,相当于1、2、3、5、6(乐谱音阶:刀、来、米、嗦、拉)。玉皇殿前是“仙亭桥”,桥面上和桥下水池旁均有石栏,共28根石柱,号称“二十八宿”。
清泠泉,又名志仙泉。泉上有亭,亭畔有桥,泉流桥上,作琴筑声,被称之为五峰山第一名泉。五峰山还有六大名泉:七星泉,在龙王殿东;青龙泉,在青龙峪中,安乐轩下;白虎泉,在白虎峪入口处;七仙泉、鹿泉、润玉泉均在玄都观前。另外还有寿泉、漱玉泉、玄武泉等,均在洞真观内。
清冷亭,又称志仙亭,在志仙峰下,清冷泉边。亭为石筑,单檐四角攒尖顶,有4根石柱,亭柱上分别镌刻英树琴和黄易二人的楹联。英联为“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黄联为“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作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亭边泉水叮咚,昼夜不息,如琴弦筑击声,与山谷相回应,悦耳动听。
碧霞宫。玉皇殿北碧霞宫,又名奶奶殿,是供奉“五峰山奶奶”的殿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遭破坏。1992年修复,1994年修缮。
隆寿宫石坊。隆寿宫石坊位于会仙峰、三元殿、百丈阶下,元代曾被敕封为“护国神虚宫”,明代万历年间封为“保国隆寿宫”,始建年代不详。明末清初此坊被雷击毁大部。1997年6月29日修复时,在原柱间掘出大宋年间铜币二枚。修复后,隆寿宫石坊长9米,高8米,气势雄伟。
三元殿。三元殿在隆寿宫北,为隆寿宫的后殿,青石台阶,共91级,上有月台,列醮碑数10通,皆万历年间立。三元殿始建于元代,1996年底开始修复,1997年主体竣工。
鲁班祠。鲁班祠位于清泠泉东南角,又名公输子祠。鲁班祠建筑奇特,从辰时到未时,门口总是向阳。鲁班祠始建年代不祥,据碑文记载,清代曾经重修。1995年再度修复。
朝阳洞。朝阳洞在真武殿西侧,明代万历年间周云青创修,后多次重修。1992年重修并扩庭院和月台。1997年再度装塑世神,重饰金碧,洞顶修葺装饰一新,并设泄水护墙,使之焕然如初。朝阳洞是真洞(居中)、隐仙洞(居东)、崇玄洞(居西)的总称。此洞全为砖石拱形建筑,深邃、奥妙、神奇。洞中壁上有神龛。真洞中所祀为老子的塑像。明代孔毓圻题诗为:“五峰幽胜地,想象足真。自有烟霞趣,原无车马尘。”
青帝宫。青帝宫位于朝阳洞西南侧,始建于明朝,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原是五峰山内规模最大、最豪华的一古建筑群。至1996年仅存断壁残垣。前面门楣书写“青帝宫”3个字,后面门楣上有“青未了”3字石刻,旁署嘉庆丁卯浴佛后二日英和、蒋予薄过此题识。正在修复中。
仙人台。仙人台,又名群仙峰,是五峰山中最陡峭的山峰,海拔395米。峰顶南部有刻石两块,东有“五峰”,西有“大元至元三十年春三月廿四日中大夫赵文昌明口题”。附近还有“仙台”2字石刻。赵天雷、王独都死于五峰山,故名仙人台。1995年,配合山东大学对五峰山“仙人台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珍贵文物560余件(套),被列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观景亭。从三元殿东侧沿石级蜿蜒而上,登迎仙亭、会仙亭,则可将五峰仙境尽收眼底。此两亭于1995年3~12月修建。迎仙亭为五角仿古观景亭,会仙亭为六角仿古观景亭。
安乐轩。“曲径通幽处,半壁见书房”。青龙峪北侧上面的岩石,是清咸丰年间张金堂、程鹏程、李桐等人开凿,并在这里读书,借此避开战乱。石壁上刻有标志,命名为安乐轩。
圣佛莲花洞石窟造像,又名“千佛洞”在五峰山西,聚仙峰西侧峭壁上,有莲花洞石窟造像,凿刻年代约在东魏至隋之间石窟广阔3.3米多,高3米,窟外另砌券拱门,门额置“天启六年五月圣佛莲花洞”刻石。窟内正壁雕佛1、僧2、菩萨2,四壁及拱门两侧雕小佛242尊,洞内外共有佛308个。窟顶藻井雕莲花30余朵。洞外东石壁雕小佛10余尊。洞内造像题字大半漫漶,尚可辩者右壁有石贵妃及卢意基为亡妻造像等20余处,还有洞左边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北齐乾明元年(560年)的造像题名。1979年9月3日被济南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德王墓。德王墓位于道佛山的南面,当地盛称“十八王林”。墓群共7座,是明天顺元年(1457年)至明末,明英宗朱祁镇次子朱见及其六世嫡系子孙的墓穴。1993年发掘的4号墓是德庄王朱见(亲王)、王妃刘氏、其子朱(济宁安僖王)的合葬墓。该墓穴最深处距地表约12米,地宫建在墓穴的中后部,砖石结构,分前、东、西三大殿,总面积为105.50平方米。墓门宽1.8米、高4.2米,门扉每扉宽1.07米、高2.51米、厚0.19米,正面各雕有纵横9排81枚乳头状门钉及铺首,三殿相通,内各置一须弥座式石棺床。德庄王墓的发掘,对于研究明代帝王的陵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1995年12月20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道佛山。道佛山在五峰山东南面白虎峪省级森林公园内。四面陡峻,只有西北山脚一条路通往山顶。山顶平坦而宽阔,方圆百亩,上有260间半穴式营房、南北吊桥、石龛、石臼、旗竿石等遗存。
崔先生像赞碑,洞真观内有明清碑数十块,以此碑最为珍贵,该碑立于玉皇殿前东侧。崔先生,名道演,字玄甫,号真静,是金代道士,洞真观的修人。此人秉性善良,博览“三教”群书,融儒、道、佛三教为一炉,更精通医术,为穷人治病,不取分文,为穷人做过许多好事。他父母去世后,离家拜东海刘长生为师,在五峰山修炼得道。后人为纪念他,修了此碑。碑正面是沈士元刻画的崔先生肖像,另有元好问、刘祁、杜仁杰像赞各一,书体分籀、篆、隶3种;碑阴是杜仁杰写的《真静崔先生小传》。此碑书、画、刻俱佳,后世金石家多有著录。
社会历史
军事战事
长清区境,泰山左峙,黄河右环,位置冲要。有齐长城、烽火台等古兵备设施遗址。黄巢寨、青崖寨、五峰山、灵岩山是历史上兵家屯兵驻扎的军事要地。春秋战国时期齐晋之战、南北朝魏宋升城之战等,均发生在长清区境内。1930年6月,阎锡山部自平阴渡过黄河占领长清,在长清五峰山至桃园一线设防。8月底,被国民军赶跑。1961年5月,55641部队在五峰山南关建营房驻守。
国民军与阎军之战。1930年6月,阎锡山军进犯长清,开始在黄河设防,后从平阴渡河设防。防御线东起五峰山,西至桃园。阎军与国民军两军昼夜攻守,炮声不绝,战斗相持月余,国民军暂时退出战斗撤走。同年8月,国民军又自东南来反攻阎军,战斗更加激烈,攻防恶斗10余天,阎军不支溃逃。战线内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建设沿革
据碑刻记载:五峰山的建设“始于秦,兴发于北魏,广拓于金元,繁荣于朱明,垢污于明末清初”。历史上五峰山曾四次受敕封:大宋时被敕封为“洞真观”;金大定二年(1162年)被封为“万寿之院”;元代被敕封为“护国神虚宫”;明代万历年间被敕封为“保国隆寿宫”。金、元、明历代称之为胜地。“洞真观”为长江以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1980年代开始,五峰山加快了文物景点的恢复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渐渐有了“齐鲁仙境”的美誉;又因五峰山峰峦之中泉水处处可见,流泉飞瀑蔚然壮观,加之树茂林丰、浓荫蔽日,使暑季气温比外界平均低3~7摄氏度,又被赞誉为“避暑仙境”。
道教历史
道教,传入长清始于唐代。小娄峪莲台庵是长清区最早道教盛地之一。至元代,道教演变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派。金章宗泰和时(1201~1208年),在长清五峰山创建道观属全真道。金宣传宗贞祐间(1213~1217年)定名为洞真观。元代又封为“护国神虚宫”。明代万历间为道教极盛期,万历皇帝命黄冠周云清在五峰山辟山重建道观,“创构宫宇,楼殿岿崇,金碧辉荧,号称极盛”,封道观为“保国隆寿宫”,并在此颁刻《道藏》全经480函,供道士诵读。道士、道姑主持宫观,读经奉神,靠庙田地租和作道场收取香钱生活。著名道士有王真隐、崔道演、周云清等。清末民国初,道教逐渐衰落,观、庵多改为学堂。1920年全县有道院10处。建国初有五峰山、莲台庵、马湾庙、小寺玉皇庙、大峰山玉皇殿、张夏双泉庵6处,道士、道姑11名。1950年代后道士、道姑还俗参加生产劳动,自食其力。1960年代末,小娄峪莲台最后一名道姑刘志贤去世,道士、道姑在全县消失。道观多辟为游览名胜区和国营林场。
旅游开发
1985年7月7日,长清五峰山旅游开发公司成立。1993年5月,更名为长清县五峰仙庄旅游文物管理处(副局级规格)。1994年2月,升格为正局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1995年11月,五峰山林场划归五峰仙庄旅游文物管理处。1997年5月,又改称长清五峰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简称五峰山管委会)。1986~1997年,五峰山管委会团结拼搏,勇于开拓,多方集资,修复文物25处,开发自然、人文景观136处,旅游景点达213处。装修改造别墅楼11幢,新建办公楼、宿舍楼2幢,五峰山旅游度假区已初具规模,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大旅游格局。1997年,游客达23万人次、门票收入120万元,分别是1986年的46倍、1200倍;各项经营年总收入达42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2300万元。1997年,在“’97中国旅游年”活动中,五峰山旅游区被评为济南市优秀旅游景点,还被评为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及济南市文明单位。
1992年11月,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在长清区五峰山林场建立省级“五峰山森林公园”。经营管理面积为177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65公顷,林木蓄积量5612立方米。树种以侧柏、刺槐为主。根据林场的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等条件,至1997年底,共投资8000多万元,开发了白虎峪、新上了森林浴场等项目。
1997年底,“五万”路(五峰山至万德镇)的建成开通,全县已形成了各景点互相连接的环形旅游路。同时开通了济南至五峰山的旅游专线公交车。
五峰山也是济南五峰山旅游度假区的一部分。度假区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52.8平方公里。度假区内五峰山景区面积4.4平方公里;省级森林公园面积1.26平方公里;崮云湖、钓鱼台两个水库面积共0.68平方公里。1995年11月,济南五峰山旅游度假区被确立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至1997年底,度假区内25米宽的公路竣工通车。原有的别墅小区已经装修改造,三星级宾馆五峰阁于1997年8月8日投入试运营。
为适应发展生态旅游,满足游客休闲、度假、向往回归自然的需要,1997年长清县开发了五峰山森林宿营地。宿营地座落在省级森林公园白虎峪和青龙峪之间的古时隋唐、明末清初农民起义的北校场上。它北依5个仙峰和鲲鹏展翅山,南傍鹿泉峪和南校场,东靠道佛山。有北、南2个大门,7个大帐篷,34个小帐篷,每个大帐篷可容纳4人,小帐篷可容2人。四周丛生的小柏树和柏树枝搭成的篱笆墙构成宿营地的天然屏障,同时也为宿营地增添了不少森林气息。宽4米,长2500米的石铺路将森林公园白虎峪和宿营地贯通。宿营地融“食、住、娱”于一体,突出了森林旅游的自然特色。5个大帐篷依据5个仙峰而设,分别为“迎仙家”、“望仙家”、“会仙家”、“志仙家”、“群仙家”连同34个小帐篷供游客宿营,其余2个大帐篷为服务台、野烤间和快餐厅。自1997年9月至年底,共接待游客6万人次,使众多游客重温了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感觉。
2021年10月,五峰山入选《济南市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3 08:53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主要山峰
自然资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