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取蕴
佛教术语
指由烦恼而生,或生烦恼的有漏五蕴。所谓五蕴通于有漏、无漏,囊括有为法的全部。而‘取’是烦恼的异名,故由取而生,或生取的五蕴(即五取蕴)不摄无漏有为之法。《杂阿含经》卷三(大正2·16a)︰‘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生我见系着,使心系着而生贪欲。’又如《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释云(大正27·386a)︰‘问︰色取蕴云何?答︰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过去、未来、现在,或起欲,或起贪,或起嗔,或起痴,或起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色取蕴。’受、想、行、识亦如是广作分别。
释义
此外,该论又就蕴与取蕴的不同提出多说,谓蕴通于有漏无漏,取蕴仅属有漏;蕴摄苦集、道三谛,身仅摄苦、集二谛;蕴摄十七界与一界之少分,摄十五界与三界之少分;蕴摄十一处与一处之少分,取蕴摄十处与二处之少分;蕴摄五蕴,取蕴摄五蕴各少分。又于蕴中有流转者受诃责,有还灭者受赞叹;于取蕴中有流转者受诃责,无还灭者受赞叹。
名义
关于取蕴的名义,《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2a):“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沁名取蕴,如花果树。”即名一切烦恼为取。然《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云(大正31·695b)︰
“以取合故名为取蕴,取者谓诸蕴中所有欲贪。何故欲贪说名为取?谓于未来现在诸蕴能引不舍故,希求未来,染着现在欲贪名取。欲者希求相,贪者染着相。由欲希求未来自体为方便故,引取当蕴令起现前。由贪染着现在自体为方便故,执取现蕴令不舍离。是故此二说名为取。”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则批评此二说,谓(大正43·621c)︰“欲贪名取者,虽对法文。同,亦十地解取支,云爱增上名取,此随义增,非真实理。据实而言,瑜伽等云一切烦恼名取支。取蕴亦尔。”此盖采婆沙等说。
五蕴
五蕴是指以下五种:
色蕴,总概括就是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
受蕴(感觉),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想蕴(想象),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行蕴(情绪),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
识蕴(辨别),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11 01:03
目录
概述
释义
名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