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献血指的是亲友互助献血,是血液供应紧张时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
基本特征
所谓互助献血,是指平诊和择期手术患者的家属、亲友、所在单位同事等,为了患者能及时用血,通过经治医生动员,参加无偿献血的行为。互助献血作为国家提倡的无偿献血方式,自然具有无偿献血的重要特征,即“无偿”和“自愿”,但与其他公民无偿献血相比,还有以下特征。
1.献血主题的特定性。互助献血时,献血者是用血者的家属、亲友和同事,即献血者与患者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其他公民献血时与用血者无此关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互助献血捐出的那袋血并不是直接用于该患者,而是通过当地血库调配其他合格血液输液给患者的。
2.献血时间的特定性。献血者是在患者需要用血时献血,而其他公民献血没有特定的时间。
3.献血目的的特定性。互助献血时,献血者献血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家属、亲友和同事能及时用上血;而其他公民无偿献血的目的不特定,还包括奉献爱心、今后用血的优惠等动机。
4.招募主体的特定性。互助献血动员者是患者的经治医生,而其他公民献血招募主体不限于此。
一般流程
“互助献血”的一般流程是:患者手术需要输血,医院会出具申请单,要求家属到血站“互助献血”,家属拿着申请单到血站献血后,填上此单相关事项,连同领取的献血证交回医院方。随后,血液中心会向医院发配相应血量供于患者手术。
“血头”一般会蹲守在血站或医院,寻找目标对象“热心”提供“帮助”。为了得到及时救治,患者家属在无奈之下往往会接受条件。之后,“血头”安排有偿“献血者”到血站,以患者亲戚朋友的名义开展“互助献血”。献完血后,患者家属拿着互助献血申请单到医院,同时血站会向医院发配相应血量。
城市用血需求不断增大,而无偿献血量增长却相对滞后,用血紧张是非法买卖血液现象多发的重要原因。
医院无奈
血液中心难满足医院用血,缺血成常态;有的医院一年有三四个月闹“血荒”。血液中心每年都会和医院签订用血计划书,会有总量的计划。但这也无法避免一些计划外的紧急用血。在北京,一些医院还有自己的采供血机构,哪怕如此,这些医院在需要紧急用血时还是会向血液中心求助。
一般而言,临床有用血需求,医生会向医院血库写临床用血申请单,血库库存不足时,再向血液中心申请,血液中心会根据库存情况进行派发,在大家都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可能会根据用血的紧急程度来决定谁优先,这时,一些慢性、消耗性用血可能就会靠后考虑。
血不够用,仅有的公共血要分给谁?天天都在为这个事发愁。为了避免有人走关系,最后只能形成一个制度,由十几名主治医生轮流分配血液,医生根据所有用血申请的轻重缓急,将有限的公共血分配下去,并且还要将分配结果公布出来,接受大家的监督。
在不少医护人员眼中,互助献血成了缺血大背景下的无奈补充,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哪怕这是一个有天然漏洞的办法:“亲友”的概念难以界定,患者找不到人互助,就只能花钱找“血头”介绍血源。
事实上,有“血头”通过互助献血卖血牟利已经不是秘密,有关部门一直在打击,但却难以杜绝。一位医生说,大家都知道“血头”的存在,也都痛恨赚这种钱的人,但患者不买没办法,只能“眼不见心不烦”。
全面停止
2017年,国家卫计委有一个关于血液安全核查的通知,提到很多省没有互助献血,个别的省互助献血的比例只占到3%到4%,最高占比12%。
早在2012年有报道称,武汉已暂停互助献血。
2017年,由于血站检出不合格血液中68.2%的标本来自互助献血人群,广西南宁也叫停互助献血。
2017年12月,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在官网挂出通知,要求取消互助献血。
2018年2月10日,位于北三环的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互助献血窗口关闭。
2018年2月6日,北京市卫计委和
北京市红十字会下发《关于强化无偿献血与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2018年2月10日起,停止开展互助献血。2月9日,首都献血服务网发布停止互助献血的通知。
2018年3月31日起,广州按照国家规定,全面取消互助献血。广州市民无偿献血率近年来都保持在将近千分之三,是全国无偿献血率的三倍,并且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家卫健委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少数边远地区以外,全面叫停了互助献血。
非法行为
2024年5月消息,北京市民李昭(化名)的亲戚从外地赶到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做手术,手术需要用血,医生让家属在采血点献血400毫升。如果亲属无法献血,也可以“想办法”——花2000元找人代为献血400毫升。
根据法律规定,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这种以“互助献血”名义进行的交易行为是非法的。对于以牟利为目的的居间服务,应当依法予以查处,保障无偿献血制度的严肃性和公平性。解决患者手术用血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既要增加血液供应,又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血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