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云陵,又称女陵、阳陵,俗称大圪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
淳化县铁王镇大圪垯村西,是西汉时期的古遗址。
历史沿革
西汉后元二年(前87年),汉昭帝继位,追封生母勾弋夫人为皇太后,耗时两年,重修了赵太后的陵墓,曰:“云陵”(又称女陵、阳陵,今俗称大圪塔)。
1978年,对汉云陵进行了调查。
遗址特点
汉云陵位于淳化县城北9千米处,铁王镇大圪塔村西,北依甘泉塬,东临冶峪水。汉云陵是汉武帝爱妃赵婕妤(勾弋夫人)之陵,已有2000多年历史。
汉云陵封土为复斗形,高约35米,夯土筑。陵冢四面尚存门阙遗迹,距冢38米~113米,东阙距冢最近,北阙最远。门阙遗迹外今为农田,若以四面门阙遗迹左右延伸至交叉点计为垣墙,则垣墙周长约1220米。云陵邑城在陵冢北偏西,距冢约500米,夯土墙周长约2140米,城墙的布局为南北向长方形,四门可见位置。1978年调查中,在邑城南、陵冢西,发现南北走向道路遗迹,长约400米,路面用卵石铺,附近有五角形和圆形水管道出土。道路遗迹南端,为一东西走向夯土墙,长约200米,下有散水设施。这一带的道路、夯土墙,大约是寝园、陵庙和“月游衣冠”的礼制建筑所在。云陵、云陵邑附近,建筑残件分布密集,以板瓦、筒瓦、铺地砖、水管道为多;瓦当数量多,纹饰也丰富。
文物遗存
汉云陵文物遗存有铺地砖、条砖、子母砖、空心砖、板瓦和筒瓦、五角形和圆形陶管道、“卫”“长生未央”和云纹瓦当。
历史文化
钩戈夫人
西汉昭帝刘弗陵母钩弋赵婕妤,是河间(河北省献县东南)人,名“拳夫人”“钩弋夫人”。西汉后元元年(前88年),随从汉武帝到甘泉宫,汉武帝逼杀了赵婕妤,葬于甘泉宫南。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汉武帝病重,下诏立刘弗陵为太子。同年二月十四日,汉武帝在五柞官(遗址在周至县)逝世。二月十五日,太子刘弗陵即帝位。七月,昭帝刘弗陵追封他的母亲钩弋夫人为皇太后,重修其坟墓,建陵邑,邑有三千户。西汉钩戈夫人墓在云阳(淳化县),取名“云阳陵”,或曰“云陵”。
研究价值
汉云陵为学术界汉代陵墓礼仪建置的论述,提供了新证据;汉云陵发现“卫”字瓦当,对了解其卫尉建制,有了新线索。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汉云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汉云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铁王镇大圪垯村西。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汉云陵,路程约11.3千米,用时约15分钟。
墓葬格局
墓园综述
汉云陵陵园平面近方形,南北长337米,东西长283米。陵园设有四门,门外置双阙,西阙、北阙损毁严重,东阙和南阙保存尚好。陵园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角楼遗址。
汉云陵封土在陵园东南,东距东门阙44米,南距南门阙70米。墓冢封土为覆斗形,底边南北长154米,东西长166米,顶边南北长37米,东西长39米,高约20米。
汉云陵的礼制建筑在其西南,建筑规模相当可观,考察发现,有一条宽3米的卵石平铺路面,南北长达400米,这或许是“月游衣冠”的道路,连接着寝园和陵庙。这条道路附近分布密集的五角形和圆形地下排水管道,这一带应有大型建筑遗址。上述道路之南,有一处建筑遗址,东西宽200余米,夯土基址残高2米左右,这或为云陵寝园一类建筑。在园墙四门的门阙遗址附近,堆积大量汉代建筑遗物,并露出部分建筑遗迹。
云陵城邑
云陵邑在云陵西北500米,城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00米,东西宽370米,周长2140米。城墙墙基宽7米。在城址南北居中的位置,一条东西向道路穿过陵邑东门和西门,横贯全城。在南北城墙正中,分别辟有南、北门。
云陵邑西门建筑基址宽达38米以上,进深约40米。门道穿过基址中部。两边为左右塾的建筑遗址。东门建筑基址规模比西门小,门进深约22米左右,南门规模与东门相同。北门和西门相近,规模较大。云陵邑城内东北角有个夯土台基,边长35—40米,从其位置推测,或为角楼一类防护性的建筑。
云陵邑的人口密度很大。汉昭帝即位后,修云陵、筑陵邑,一次徙民多达三千户,这些官宦豪富之家,拥有大量奴婢。因此,云陵邑在韩兆滴汗肇东时期的人口不少于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