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志》,亦称《
绍熙云间志》,是一本著名的、专门记载
南宋及较早时期今
上海淞南地区地名的地方志,因编次的年份在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而得名。
地名——冈身
今天上海市范围内的陆地,六七千年前仅限于“
冈身”以西地区。《云间志》在“古冈身”条记载:“在县东七十里,凡三所。南属于海,北抵松江,长一百里,入土数尺皆螺蚌壳,世传海中涌三浪而成。其地高阜,宜种蓺菽麦。”这条古冈身至今还存在,在冈身之上,提到两个著名的历史地名:一是“三女冈”,亦作“三女 ”,其遗址在今奉贤县南桥镇;另一个是筑耶城,“筑耶城将军祠”条:“在沙冈,有筑耶城遗址尚存,晋左将军袁崧筑也,……”。筑耶将军祠位于闵行旧镇的西北,在十年动乱前犹尚存在。
地名——华亭
《云间志》引《通典》及《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华亭县地有华亭谷,因以为名。华亭谷,也称长谷,流经谷中之河流曰谷水。《
元和郡县图志》:华亭谷在县西三十五里,陆抗宅在其侧,陆逊封华亭侯。所以谷、长谷、谷水和华亭谷是与古代地形有关的几个地名,又与陆逊所封的华亭侯有一定关系,也是华亭县得名的由来。
地名——海盐
唐宋华亭县故境,东、南两边均滨海,《云间志》在“城社”章有“华亭邑于海土需”,可见与海发生密切的关系。按:华亭县南境,本秦、汉会稽郡(东汉改吴郡)海盐县地,“海盐”一名,从“海”字来说,这是上海市最早以滨海地理位置作为行政建制的地名。“沪渎江”条:“在县东北,<吴郡记>:松江东泻海曰沪海,亦谓之沪渎”。这一段中提到沪渎、沪海两名也值得注意,陆鲁望《渔具诗·序》“列竹于海澨曰沪”,《白虎通》:“发源而注海曰渎”,所以沪、渎两字的原义,都是与海发生关系的。古代松江发源太湖,经吴郡吴县(今苏州市)从松江下游沪渎以通海,唐陆广微《吴地记》:从吴县匠门可“沿松江,下沪渎”,讲的就是这条海路。古代沪渎海口宽广,相传“可敌千浦”,海船出入颇为方便。但进入松江内河,水道自当明显收缩,所以位于深入冈身以内的青龙镇,还可以见到像去“海宁观潮”那种潮水汹涌澎湃之状,宋梅圣俞《青龙海上观潮诗》:“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就是这种海上壮观的历史写照。
人文活动记录
《云间志》中最早提到与人文活动有关的地名可能就是“古迹”章中的“孔宅”。
又记载:“淳熙间(1174~1189年)居民浚河,得一碑云:‘天宝六年(747年),黄池县令朱氏葬于昆山县全吴乡孔子宅之西南’,孔宅之名,旧矣!”。还说“今其地有夫子庙,在慧日院侧”。此说实际上是错误的,所以杨潜等据《旧图经》考定:“昔有姓孔者,游吴居此,盖吾夫子未尝适吴”。
在孔宅附近还有梁纥(孔子父名)庙、宰我墩、颜渊井,也坚决予以否定,本书说“此则因‘孔宅’之名而迁合傅会,未可知也”。在“秦始皇驰道”条中对于他浪费民力、搜括民财持批判态度。在华亭县西北,昆山南四里,相传有大堽路,西通吴城,即“驰道”也……按贾山《至言》:“秦为驰道,遍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在所谓驰道之丽,非耶?”。
实际上秦建驰道,对统一祖国颇有关系,未可全盘予以否定。“陆机宅”条,唐询《华亭十咏》中注:“华亭谷水东,有昆山,相传即其宅,陆机诗云:‘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阳’,今其地存焉”。(按:在俗水之东,昆山之北,即是陆机故宅)。梅圣俞诗云:“我思陆平原,废宅荒草深”。可见孙吴、西晋时十分繁华的陆氏故宅,到宋代已全部荒废了。
《云间志》中所收集的各个山名,大多与人文活动有关。三泖九峰之间,是陆氏世居之地,所以他们的姓氏也成为得名的由来。在“山”章的引言中:“水多于山,右浙皆尔,而崇冈峻岭,华亭又无焉。”
如著名的昆山,其高一百五十丈,周回八里,据陆道瞻《吴地记》,陆氏父祖早已葬此,但未定名,“后机、云兄弟有辞学,时人以‘玉出昆冈’,因名之”,实际上陆机自己也已使用昆山的地名。
今机山之下有著名的平原村遗址,1960、1979两年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的遗存,可见在史前时期该地已为上海先民活动的场所。书中又说:“因陆机得名,山下有村曰平原,亦以陆平原名之,平原内史,即机也”。又如横云山,书中说:“与机山相望,仅五里许,或云:‘因陆云名之’”。
另一类是描述形态及特色的,如“淀山”条:“在薛淀湖中……山形四出如鳌,上建浮图,下有龙洞,屹立湖中……傍有小山,初年,仅两席许,久之,浸长”;“城山”条:“<旧经>云:山状周环如城,因此为名”等;第三类是山名与较早居住者发生关系,山即用以命名,如佘山、干山分别有佘氏、干氏居此,薛山则因薛道约居此而得名。
影响
《云间志》中有些地名至今仍对上海具有一定影响。“乡里”章,华亭县在宋代辖有集贤、华亭、修竹、胥浦、风泾、新江、北亭、海隅、高昌、长人、白沙、仙山、云间等13个乡。这些乡在清朝后期已分建为一府七县一厅(松江府,华亭、娄、上海、青浦、南汇、金山、奉贤七县,川沙一厅)。其位置大致位于古松江(指虬江)的南部地区,在唐宋时期,仅为华亭一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