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九峰,即松江九峰,是位于
上海市西南郊区
松江区的西北部,
佘山镇与
小昆山镇境内的若干座山,呈西南—东北走向,逶迤13.2公里,像一串珍珠,镶嵌在
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是上海罕见的自然山林资源。
地理位置
现存12座山,按西南—东北排列,依次为小昆山、横(云)山、机山、天马山、钟贾山、辰山、西佘山、东佘山、薛山、厍公山、凤凰山和北竿山。九峰可以指其中的九座山(若区分东、西佘山,则为十座山)——小昆山、横(云)山、机山、天马山、辰山、佘山(包括西佘山和东佘山)、薛山、厍公山和凤凰山,另外,也可以认为“九”为约数,泛指诸峰。
名称由来
九峰之称,始见于宋末元初诗人凌岩的《九峰诗》,他把
华亭县(今松江区)境内的九座山,按一至九排列,每峰缀七言绝句一首。他的排列顺序是“凤、陆(陆宝山,明代被乡人取土挖平,后世以厍公山替代)、佘、辰、薛、机、横、天马、昆”。至于如此排列的原因以及九峰的取舍标准(比如有些山比陆宝山高大却未入九峰之列),目前依旧不明。
自凌岩写了《九峰诗》,九峰的记录逐代增多,如清
嘉庆《松江府志》载:“府境诸山自杭天目而来,累累然隐起平畴间。长谷以东,通波以西,望之如列宿。排障东南,涵浸沧海,烟涛空翠,亦各极其趣焉。而九峰之名特著。”
如前所述,松江区境内现存12座山,其中“钟贾山”和“北竿山”未被列入九峰,另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些山,由于取土取石等原因,现在已经荡然无存,比如陆宝山、卢山(如今仅剩一坑,位于钟贾山东侧)。因此,也可以认为九峰的“九”为约数,九峰泛指诸峰。因松江别称云间,所以将这些山峰统称为云间九峰。
形成原因
九峰何时生成已无从查考,据一些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分析,这是
长江三角洲最古老的地质标志,早在
中生代后期(约7000万年前),
岩浆沿着今松江区西北部一条由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线涌出地面,经过
风化侵蚀而逐步形成。
形貌景色
就海拔高度而言,这些山峰高度均在海拔100米以下。
天马山最高,为98.2米(
吴淞口水准,下同);西佘山其次,97.2米;厍公山最低,仅10余米;其余均在30—70米左右。从山的形态看,大多是脊状山形,山脊一般比较浑圆,多数山麓坡度不对称,一侧坡陡,另侧坡缓。山体都不大,天马山、佘山最长处约1公里,厍公山仅20余米,其余均在300—700米左右,全部山地面积约6000亩。比起中国其他各地的名山,云间九峰不过是一些小丘罢了,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九峰林木深秀,有众多的奇石名泉,自然风光秀美,加上历代名人的遗踪故迹,使每座山峰形成许多景点。旧府、县志所载每座山峰均有“八景”、“十景”等,总计100余景。这些名胜与历史上著名人物陆机、陆云、陶宗仪、杨维桢、陈继儒等的联系,更为九峰增添了光彩。《明斋小识》说:九峰为云间胜地,春秋佳日,足供眺赏。
佘山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大旅行家
徐霞客,曾经三次来到古松江府的一座小山,流连那里的景色,并以此山作为出发地,开始了他的西南万里之行,那座山便是上海云间九峰之中的佘山。
佘山有东西佘山之分。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陈继儒曾经长期隐居东佘山,留下了《宝颜堂秘芨》等传世之作。在东佘山南麓,有奇石峙河边,其上林壑尤美,陈继儒的白石山房即在此。相传陈继儒(眉公)常坐石上钓鱼,故称眉公钓鱼矶,亦称眉公钓鱼台,遗迹至今尚存。在钓鱼台附近还有白石山庄、沸香泉、黄巢洞、新赤壁等众多古迹。
佘山上曾经古刹林立,至今山上还留有一座千年古塔——
秀道者塔。塔高20米,砖木结构。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一年至九年间,即公元976年至984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
1864年,法国人利用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特权,先后数次在西佘山购地共70亩,于同治十三年在山顶建天主教堂。后陆续辟路筑屋,建成从南大门直至山顶的天主教建筑。1925年由教友捐赠银洋300万元翻造扩建,建筑面积共约1400平方米。整座教堂华丽壮观,融中西建筑特色于一体。当时被称为“远东第一大教堂”。天文台与大教堂毗邻,法国人于1899年始建,后曾多次扩建,是我国天文科研中心之一。其银白色半球形观象台与红墙绿瓦的天主教堂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天主教堂及天文台,现在已成为佘山著名景观。
天马山
天马山海拔98.2米,原名干山,相传春秋时吴
干将曾经铸剑于此,它也是九峰中最高的山峰。天马山古时山上多梵宫寺院,香火极盛,曾有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就二陆草堂废址修建的松江著名寺院之一的圆智教寺,还有传说八仙曾过此留下的八仙坡,有称天下第四泉的濯月泉、葬有元代著名文人
杨维桢、
钱惟善、
陆居仁的三高士墓等许多遗迹,现在大多淹没难寻。
如今山上遗迹尚存的唯有一座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建造的千年古塔,塔身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残高19米。塔的倾斜度超过比萨斜塔,可谓世界第一斜塔。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高宗赐五色舍利藏于塔内,传说时放宝光,故又名护珠宝光塔。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失火,烧掉塔心木扶梯及楼板等,只剩砖砌塔身。后人从砖缝中发现宋代元丰钱币,就不断有人拆砖觅宝,使底层西北面的砖体被拆成约2米直径的窟窿,塔身遂向东南倾斜,经历200余年而仍不倒。天马山西山麓,有一棵古银杏,位于在
护珠塔东70米处,相传为宋代银甲将军周文达所植,树龄700余年。古树干已大部分枯死,唯东南一枝年年抽芽发叶,分枝呈爪状。当地传说正是因为有古树的这只“神爪”,才支撑着护珠塔斜而不倒。
小昆山
小昆山位于松江西北境内,距城区约10公里处,地处九峰之西南端。山高54.3米,周围1.5公里,山地面积约300亩。小昆山为西晋著名文学家
陆机、
陆云的故乡。前人将“二陆”比作美玉,以“玉出昆冈”来赞誉他们。根据陆机诗“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之句,昆山之名当在机云之前。后人为区别于江苏省昆山县之马鞍山(名昆山),故称小昆山 。 呈东南向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两峰。全山呈 “8”字状,俊秀圆润,望之如覆盎,远望如卧牛之首,故又称“牛头山”。 在山之阴曾有二陆故居,山腰有二陆读书台、婉娈草堂、白驹泉,山巅有泗洲塔院、三圣阁,山麓有红菱渡、杨柳桥、乞花场、玉光亭、揖山楼、七贤堂等。这些古迹景点今大都已湮没。 小昆山有5000多年人类文明史,现有两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人称“先有小昆山,后有松江城,再有上海滩”。小昆山历代名人辈出,自古享有“玉出昆冈”的殊荣,这里即是三国东吴大将
陆逊,晋代文学巨子陆机、陆云兄弟,明末抗清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故里,也是现任国务院副总理
钱其琛同志的夫人
周寒琼女士的家乡。在古时,小昆山还是闻名江南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仅山上百年以上古树名木就多达数百棵,四周分布着众多寺庙、教堂,是宗教活动盛行的地区。
辰山
辰山因“位于辰次”(即在“云间九峰”东南方),故名。本名秀林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更名细林山。又传说有神仙寄迹山中,也称神山。明清以来多称辰山。海拔69.8米,东西长7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20公顷。山体由熔凝灰角砾岩和正长斑岩组成。20世纪以来采石,南坡半座山头已被削去。近年封山造林,山南坡多针、阔叶混交林,山北坡多毛竹。现有
辰山植物园。
其他诸峰简介
凤凰山居九峰之首,山形似凤凰而得名,山上曾有两座著名的山泉,凤凰和陆宝泉,另外山上还有明著名书法家张弼墓。
东吴大将陆逊曾在小昆山、泖河一带建立庄园,其孙陆机、陆云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机山和横云山据说就是以陆机、陆云的名字命名的。寺北削壁下是二陆读书石台。近年在二陆读书台(山腰)附近崖壁上发现“夕阳在山”石刻,下署“子瞻”两字,疑为苏轼所书。
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夏允彝、夏完淳和陈子龙就义后,陵墓就分别葬在小昆山的荡湾村和佘山之阳广吉林。清初吏部尚书、史学家王鸿绪曾在横云山建有横云山庄,在这里撰写了著的《明史稿》。
薛山相传因唐代薛道约炼丹得仙而得名,山上曾有薛道约炼丹的遗迹。此外,薛山上还有一座水池旧名“罗池”,产藕,其味甚佳,遗憾的是到清代时池水已干涸。
厍公山为九峰中最小的山丘。因其山形如书轴,正当凤嘴,古人将厍公山比作一轴宝书,与凤凰山一起喻为“丹凤衔书”。在山下,有个陆宝村,相传曾经有陆氏藏宝于此。
北竿山上曾有一个雨华洞,传说宋代有一张姓头陀,曾隐居此洞。元代还有人来访探。清代已湮塞。现在的北竿山种植的针、阔叶树及竹子,均蓊郁成林,因环境安静,有众多白鹭栖息林间,已经成为北竿山一大景观。
云间九峰地区的胜迹,历经沧桑,于今大多已消失。
梅尧臣《过华亭》诗云:“欲问陆机当日宅,而今何处不荒芜”。二陆宅在北宋时早已荒芜。而整个九峰地区曾经多达百余处的景点、名迹历经沧桑,至清末已大多湮没,1937年日军侵占松江,天马山上峰寺被焚毁,寺中重1.8吨的铜观音被劫往日本。1943年,日伪占据小昆山,将千年古寺九峰寺拆除全部残留房屋,全寺夷为平地。小昆山顶上原有征北将军海盐侯陆袆墓,旧有征北将军陆祎墓碑,但早已断毁不全。宋代许尚诗曰:“崎岖寻古隧,衰草隐寒原。欲读将军事,丰碑只半存。”但是到了清代遗迹已经一点不存。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开山采石,有些山的整个山丘都已荡然无存。整个九峰胜地如今仅剩天马山护珠塔、佘山秀道者塔等寥寥数处,可资凭吊,曾经的九峰胜迹,湮没至此,实在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