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反映天空中云的尺度、形状、纹理、分布等特征的图片集。增加限制描述,表明按照什么规范进行摄制的图为云图。
描述
通过分析云的外形特征,能够推论出形成云的气象条件,进而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云的外形千姿百态,形成的物理过程差异很大,其形成过程中除与气象条件有关外,也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在中国气象局编订的《中国云图》中,按云的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将云分为低、中、高三族,再按云的宏观特征、物理结构极其成因,将其分为十属二十九类云状(参见云的分类)。能够反映不同种类云的典型特征的图片集中起来,即为传统意义上的云图。
沿革
人类气象知识的积累,来自对云和其他天气现象的观察。早在渔猎时期,人类便懂得仰观天时,俯察地理,总结观察天空中云的认识经验,寻找有利的生存条件。《诗经》有“天上同云,雨雪雰雰”的记载。管子说:“云平而不甚。无委云,雨则速已”。说明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云可以预示天气变化。在《吕氏春秋》中已经将云按照形状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种。古人对云的观察和思辩,将云的宏观典型特征描绘成图画,便成为云图的雏形。据考证,中国出现的古代云图可以追溯到西汉以前,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有多幅手绘云图。根据文献记载,此后中国各代都有云图出现。
自近代以来气象观测中,云的观测是最基本的气象观测项目。中国当前使用的云图是2004年由中国气象局组织编订的《中国云图》。
卫星云图
美国在1960年4月1日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TIROS-1)以后,便有了视野更为广阔的卫星云图。
卫星云图的出现,使人们能够观察到一定时间段内云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并且这种观察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根据卫星传感器(相当于照相机镜头)所采用的光线波段不同,将获得的图像分为可见光云图和红外云图(参见
卫星云图)。
可见光卫星云图是在可见光波段,地球表面反射太阳光形成的图像,能够反映出地表和云等反射率的差异。根据云对太阳可见光的反射不同,能够判别云的高度、厚度、分布等宏观特征。
红外卫星云图是在红外波段,地球表面发射的红外光形成的图象,能够反映出地表和云等温度的差异。根据云发射红外光的差异,通过推算云的温度,能够判别云的高度、厚度、分布等宏观特征
可见光卫星云图只能获得白天的云的图象,红外卫星云图不受昼夜限制。
中国风云二号卫星云图(2014年11月11日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