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是云南大学下属的研究机构。
性质职能
云南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是工程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产学研联合,科技成果的转化;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咨询、技术和影响评价、主持或参与开发;工程科学与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评价和资格评审的学术研究机构,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开展业务工作。主要职能和任务是联合、整合校内、外工程科学与技术方面的资源,以整体特色优势和强大雄厚的实力,争取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重大课题并且组织研发;重大工程项目的政府决策咨询,技术和影响评价并组织实施;工程科学与技术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社会、经济服务。
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发挥学校工程科学与技术的综合优势及整体实力,参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咨询和评估,项目的组织及工程的实施,加大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力度。
(二)、依托学校
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色及优势,争取工程科学与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组织带有方向性、前沿性、自主创新性问题的研究,提高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能力。
(三)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努力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设,贯彻落实学校“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 的办学思路,实现将云南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
(三)、整合学校工程科学与技术方面的资源,引领学校各学科的科技开发的力量,加强对外合作,为学校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四)、加强工程科学与技术专业队伍的建设,进行高层次的工程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工程科学与技术类学术评价和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评审。
(五)、充分发挥工程院大平台的作用,指导、帮助学校工程科学和技术类学科制定规划并协助实施。
(六)、积极开展不同层次,各种形式的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研究和项目的合作与开发,人才的联合与培养,为工程科学与技术类的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创造开放的学术环境。
(七)、完成学校和地方政府,部门交办的各项业务工作。
学科与平台
研究院现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市政工程3个学术硕士学位授予点;环境工程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与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合办);环境工程1个本科专业(与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合办)。研究院现拥有云南省微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环境污染生物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环境与湖泊研究中心、光电信息材料研究所、工程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等科研平台和教学机构。此外,研究院与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合作共建“云南省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并参与“211工程”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方向的各项学术研究和成果孵化。目前,研究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4人,硕士研究生38人。
研究方向
根据研究院现有学科方向和各科研团队长期研究工作积累,目前材料学科有五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光电材料与器件、生态环境材料与技术、传感材料与器件、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材料模拟与设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了生物法废气净化技术、环境规划与评价技术、环境生态工程技术等三个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建院以来,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研究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五年来,研究院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科研经费快速增长,承担国家级项目能力持续增强,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成效显著。近五年来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含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水专项、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以及其它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成果推广项目90余项;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4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展望
建院以来,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工程技术研究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标志性成果,为研究院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我们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断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