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1889年3月22日—1959年7月3日),出生于
北京,祖籍山东
蓬莱,满族,原名照,字非闇,又号闲人,中国近现代工笔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人物生平
1889年3月22日,于非闇出生于北京。
1903年,考中秀才。
1904年,入读于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堂高等班。
1908年,入读于满蒙文高等学堂师范二部。
1912年,入读于北京师范学校。
1913年,任教于北京市二小。
1911年,满蒙文高等学堂停办,另考入师范本科。
1913年,在北平第二小学任官立教员,并教私立小学
1922年,重临赵佶《白山茶》。
1923年,任官立中学教员。
1924年,勾摹赵佶《御鹰图》。
1926年,任教于北京西单第二小学,另兼任北京《晨报》编辑。另创作作品《晴岚暖翠图》山水轴。
1927年3月,创作作品《雁荡山图》;10月,创作作品《雪景山水》《山水扇面》等。
1928年5月,所著《都门钓鱼记》《都门艺兰记》《都门拳鸽记》单行本陆续由北京晨报出版部出版发行。另创作作品《雪景山水》《紫藤雏鸡》等。
1929年,正式拜师齐白石,向其求教山水、篆刻。
1929年—1930年,任北京市立一中师范图画教员。
1929年—1937年,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员。
1930年,获聘为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和私立京华美专教员。另创作作品《牵牛靖蜓图》《隐居图轴》《柳溪清趣图》等。
1930年—1931年,任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教员。
1930年—1933年,任北平市立师范学校图画教员。
1930年—1934年,任北平《晨报》“艺圃版”编辑。
1932年2月,与张大千合作创作作品《秋花靖蜓图》,另创作作品《仿黄公望山水卷》《宋元山水草虫》《荷花靖蜓图》。
1933年,作品《秋花蜻蜓图》在《艺林月刊》发表。
1934年1月,在天津参加“时贤书画展”。另任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北平支部美术委员会主任委员;3月,创作作品《花蝶图》《海棠蜂蝶》;5月,与
赵梦朱合作创作作品《园蔬草虫图》;6月,创作作品《秋塘鱼鸟图》《海棠双蝶图》,另在北京中山公园参加“齐鲁画展”,展出作品有《山水》《荷花》等。
1935年,创作作品《双雀图》;11月,与张大千合作创作作品《栗树草虫》,另在北平举办“张大千、方介堪、于非闇书画篆刻联展”。
1936年,在在京中山公园举办个展。
1937年,创作作品《水仙》《竹枝双鸠》《花鸟图》等。
1938年,创作作品《梅鹊图》《梅鹊图》《仿黄荃竹鸠图》等。
1939年,创作作品《双清息禽》《仿马麟暗香疏影》等。
1940年,创作作品《白荷蜻蜓》《沐鸽图》《牡丹双禽》等。
1941年,创作作品《杏花鹦鹉》《蔬菜草虫》《红柿绶带》《箩葡图》等。
1941年—1942年,任伪国立美术专科学校花鸟画教员。
1942年,创作作品《水仙图》等。
1942年—1943年,任伪国立北京国画馆代理秘书。
1943年,创作作品《墨叶牡丹》《绿牡丹》等。
1945年,创作作品《茶梅栖禽》《枝头鸣鹊》《梅雀图》等。
1946年—1947年,任北平《新民报》“北京人”版编辑。
1947年,游雁荡山,创作作品《红荷》《辛夷引蜂蝶》《三折瀑》等。
1948年,创作作品《雁荡山》《翠竹芙蓉》《竹枝栖禽》等。
1949年,创作作品《牡丹图》《鸳嘉藕》《富贵白头》《粉红牡丹》等。
1949年—1959年,任新中国画研究会(现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主席,后任常务理事与经济审核组主任。
1951年,创作作品《海棠》《亭亭玉立》《绶带双清》《秋葵》《山茶蝶舞》等。
1952年,创作作品《白山茶》《瑞雪祥鸽》《朱砂牡丹》等。
1953年,作品《牡丹图》参加全国国画展览会,另创作作品《大芦花》《仙鹤》《桃花春禽》《墨竹喜鹊》《和平万岁》《梅竹锦雉》《辛夷虾蝶》《青松》等。
1953年—1954年,被邀作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代表。
1954年,创作作品《御鹰图》《红杏山鹤》《鞠有黄华》等。
1954年—195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美术组副组长,北京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参加“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6月,与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等13人集体创作大幅作品《和平颂》献给世界和平大会;另创作作品《黄签珍禽图》《红杏》《美人蕉》《桃花翠鸟》等。
1956年4月,出席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会议;另创作作品《红叶鸽子》《红叶小鸟》《白牡丹》《喜上眉梢》《牡丹》《同心》《四喜图》等。
1957年,任北京画院副院长;2月举办“于非阁、张其翼、段履青、田世光、俞致贞写生花鸟画展”;10月,所著《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出版;另创作作品《梧桐》《山茶蝴蝶》《梅竹双鸠》《红梅白鹊》《烟波红莲》《国香》《白荷》《山茶白头》《杜鹃图》等。
1958年,创作作品《直上青霄》《丹柿图》《牵牛花》《紫凤朝阳》等。
1959年,创作作品《迎春》《迎春图》《喜鹊柳树》《牡丹双鸽》等;7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于非闇出身书香世家,接受了来自祖辈的熏陶,钟情于诗文书画。于非闇父亲属内务府正白旗汉军,其母为满族人。
家庭成员
1917年,于非闇长子于乐出生;1922年,次子于和出生;1924年8月,长女于琛出生;1927年,次女于现出生;1930年,三女于璜出生。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艺术综述
于非闇的绘画从明末的
陈洪绶入手,对北宋徽宗
赵佶的花鸟画最为推崇,且研究有素。加之他对写生对象的朝夕观察、深入体会,才使得自然界的生灵,在他笔下能够栩栩如生,此外,还远承五代、宋元诸家法乳。其书法早年从晋唐楷帖入手,上溯秦汉篆隶,中年以后专攻虞、褚,晚年则以瘦金体著称,可以说绘画、书法都遥接宋徽宗一脉。除学习卷轴画外,又学宋纯丝古朴的装饰手法,使得他的花鸟作品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于非闇反对过于工巧细密而失掉笔墨高韵和整体精神,作画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白描兰竹水仙,生动传神、秀雅清逸,所画牡丹能将春之花、夏之叶、秋之干萃于一枝。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尽与自然相吻合。
于非闇的花鸟作品用笔刚柔相济,着色艳而不俗,形象刻画细致精微又极富生气。线条挺秀工致有力,设色强烈不失沉稳,典雅清丽不流于娇媚,生动传神又富于装饰趣味。晚年作品在技法上更加多样,或厚实丰艳而不刻不俗,或淡雅清劲却不薄不冷,灵活的思维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充满着健康饱满乐观向上的审美情趣。
于非闇的工笔画可以概括以下特点和特征:豪迈、空灵、妩媚、纯熟、稳健、精细、细腻、质朴、秀润、古典、微妙等。
创作题材
于非闇善于借助生活经验进行绘画题材的创新。对前人从未涉及或较少涉及的题材,于非闇能够发现其中意趣。在他的笔下,可以见到鸽子、凤头鹦鹉、美人蕉、大理花、柱顶红、槭木及红叶藤等多种动植物题材。
线条艺术
于非闇的工笔画用线的疏密、粗细、曲直、力度弹性以及虚实变化,讲究用线的“虚入虚出、实入虚出”体现了工笔线条的阴阳美。“逆锋入纸、顺锋切入、收笔回锋”等多种变化,更多地体现了工笔画的节奏和韵律,以及其工整细腻、优美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
人物评价
“于非闇是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并取得重要成就的画家。他的花鸟作品用笔刚柔相济,着色艳而不俗,形象刻画细致精微又极富生气。”(《
中国文化报》评)
“于非闇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中国美术》评)
“于非闇是20世纪北方‘京派’工笔花鸟画的杰出代表,对现代工笔花鸟画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评)
“于非闇是公认的花鸟画大家,是传统绘画技法的传承者和捍卫者。”(《
收藏投资导刊》评)
“于非闇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工笔花鸟画在近代画坛中的颓势,为20世纪工笔花鸟画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民网评)
“于非闇重要的贡献就在于通过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把工笔花鸟画的精神和技巧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这个传统尤其对京派画家,于非闇的贡献可谓非常之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大箴评)
“于非闇在20世纪中国画历史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20世纪少有的几个工笔大家之一。”(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郎绍君评)
“于非闇在近百年的中国绘画史上,就工笔花鸟画这一项来说,他不仅影响了北京画坛,而且在全国也堪称第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李树声评)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于非闇被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