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铁夫(1978年8月6日-2020年6月1日),男,汉族,民进党员,
硕士研究生,生前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消化病研究中心普外科八病区主治医师。
人物生平
1978年8月6日生。
2008年9月被分配至第一医院普外一科工作。
2016年,一张医生因工作太累,睡倒在手术室的照片迅速“蹿红”朋友圈。照片中的主人公,便是于铁夫。彼时,他正利用上一台手术刚刚完成,而下一台手术等待的短暂间隙,倚在墙上打着盹。他曾经因为一台手术,36个小时连轴转、不合眼。
2020年4月25日,作为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抗击牡丹江市绥芬河口岸输入性疫情医疗队队员,随队奔赴牡丹江市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2020年5月27日,圆满完成支援任务返齐,在和美酒店进行集中隔离。
2020年6月1日9时许,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消化病研究中心普外科八病区主治医师于铁夫突发呼吸心脏骤停,被立即就近送往市中医医院北院抢救。终因抢救无效于12时许去世,年仅42岁。
获奖情况
2015年9月获得
佳木斯大学普外微创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连续六年获得院先进个人,连续两年出席局嘉奖。
2020年6月,荣登2020年2季度“龙江好人榜”。
2020年8月3日,入选“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推荐名单。
2020年9月8日,荣获“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2020年9月17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7月“中国好人榜”,被评为“敬业奉献好人”。
2020年10月23日,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
人物事迹
2008年,于铁夫在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普外一科工作。他曾连续六年获得医院先进个人,曾因为一台手术,连续36个小时工作。
2020年春节假期,于铁夫的父母从老家牡丹江来到齐齐哈尔和他团聚。此时,齐齐哈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于铁夫毅然告别家人,主动申请参加防控工作,一直忙到3月份,他的父母返回了牡丹江。
2020年4月25日,绥芬河口岸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紧急选派126名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奔赴牡丹江,于铁夫作为一名“逆行者”奔赴前线。
2020年5月27日,圆满完成支援任务的于铁夫离开牡丹江,这次过父母家门而不入的他,再也不能回到亲人身旁,背包里给女儿准备的礼物还没送出去,于铁夫却突然离开了他深爱的人们。
2020年6月10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抗击绥芬河口岸输入性疫情医疗队更名为铁夫医疗队,他的战友们希望用这个名字纪念他。
人物履历
2005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8年分配至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普外一科工作,2015年9月获得佳木斯大学普外微创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连续六年获得院级先进个人,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嘉奖”奖励。今年4月25日,作为抗击绥芬河口岸输入性疫情医疗队队员,奔赴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5月27日,圆满完成支援任务返齐,在酒店进行集中隔离。
于铁夫医生这名生长在牡丹江市、大学毕业后工作在齐齐哈尔市的普外科主治医师,在绥芬河口岸发生输入性疫情后,毅然报名参加医疗队,在当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和他的团队一起回到齐齐哈尔,在隔离点进行隔离。在隔离第六天,在离家仅一步之遥时,突发呼吸心脏骤停,最后经抢救无效,于6月1日12时许去世,年仅42岁。
于铁夫医生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富有责任感。听闻他离世的消息,患者在网页上留言“此刻让我太震惊和难过,2017年端午节的时候,我爱人在市第一医院做甲状腺结节手术,主刀大夫就是于铁夫医生,手术很成功,几次复查都很好。我们在医院与于医生相处了10天,他人很随和,但也看到他的工作很忙,晚上值班遇到
急诊手术的时候,第二天也不能及时休息,他太累了!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他的敬业精神,时刻随叫随到的状态”。“于医生是个闲不住的人,数年前我在第一医院做手术就是在他的科里,虽不是我的主管医生,但是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的同事和援绥队员留言“我们126人一起去支援牡丹江,一起回到齐齐哈尔市,我们还要一起走出隔离的酒店!我们闯过一道道难关,核酸、抗体检测全部合格,不日可以回家,说好126人全不掉队, 你怎么自己先走啦”。
2016年,一张医生因工作太累,睡倒在手术室的照片迅速“蹿红”朋友圈,无数人点赞,接力传递正能量。照片中的主人公,便是于铁夫。彼时,他值夜班的凌晨,来了一个外伤患者需要做手术,上午还有一台手术,不能下夜班,只能连轴转了。于铁夫一夜没合眼,两台手术之间,手术区待消毒时,正好有近半小时的时间,他得空坐在地上靠墙打个盹,也许并未睡实,因为还有一台手术等着他。这一幕被同事用手机拍了下来,不知情的于铁夫,一夜之间“红”遍朋友圈。当记者采访到他时,他说:“我只是众多医护人员的一个缩影,身穿这身白服,每天都在经历这些,是很平常的事。选择医生,就是选择奉献;选择普外,就是选择辛苦!”。在普外科工作12年时间,他极少能顾家,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很有限,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工作。他曾说“在家的时候,最怕接电话,尤其是陌生号,但还必须得接,只要有急诊手术,必须随叫随到”。他曾经因为一台手术,36个小时连轴转、不合眼。此时,他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无法睁开。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于铁夫连续多日奋战在防控救治一线。医院实行“病房全封闭“管理时,他主动请缨,留守在科里,同时担任第一医院北院区隔离病区1号楼负责人,按照医院的工作目标,在科室内建立了一个有序的工作流程;他协同病区护士每天坚持照顾病人的日常生活,并承担起病区的消杀工作。他带领留守的医护人员积极开展封闭管理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患者共同面对疫情,积极做好日常救治工作。有的患者因对新冠病毒充满未知恐惧,对封闭管理不理解,在病区大吵大闹,他便从专业角度反复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做解释工作,苦口婆心地劝,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慢慢地,理解和配合的患者越来越多,病区工作也得到了更好的开展。在疫情紧张,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时期,有需要采集核酸操作,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把风险留给自己,保护同事安全。平日的工作里,一次次“我先来”,一句句“干就完了”,成了他嘴边常说的口头禅。这样永远“自告奋勇”的于铁夫,几乎活跃在科室各项日常工作的全过程,他像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不知疲倦、无私且无畏......
今年4月25日,第一医院紧急选派126名医护人员组成抗击绥芬河口岸输入性疫情医疗队,奔赴牡丹江红旗医院,于铁夫光荣地成为其中一员。在于铁夫看来,这次不仅是来支援,更是想为年仅5岁的宝贝女儿做个榜样,让她为这名参加战“疫”的英雄爸爸骄傲、点赞。他曾跟队友们说“来到这儿后,特别想姑娘,想的不行了,这次回去一定要带姑娘好好玩玩“可没想到,就在六一儿童节的这天,他带着对女儿的无限愧疚和眷恋走了。同时,牡丹江是他的家乡,他的父母、弟弟都生活在那里,他经常跟医疗队员们指向不远处的家,说想去看一看年迈的老母亲,哪怕是看一眼也行,但他不能,因为身上的责任让他必须暂时放下骨肉亲情。他还向大家讲述这个四面环山的小城,讲述这次援绥抗疫的家乡情结………但这次特殊的“回家之旅”,“过家门而不入”的于铁夫却没有告诉住在当地的父母,因怕老人担心,他选择了隐瞒,选择了沉默,在牡丹江的一个月时间里,父母和弟弟全然不知他们的儿子、哥哥就奋战在家乡抗击疫情最前沿。直到返回齐齐哈尔的当天早晨,在大巴车上,他才把电话拨给了母亲,电话的两端,母子俩早已泣不成声……
在牡丹江期间,于铁夫作为医疗队临时成立的三级医师查房的责任主治医之一,除了完成日常查房工作,他还主动放弃每个休息日,检查病历质量,发现问题及时修改;每次进仓,他要把所有的患者全部查看一遍,帮助管床医生采集患者病史,还承担了所在病区所有患者的核酸标本采集任务。对于患者提出的咨询问题,他总是和蔼可亲地细心解答。那段日子里,他经常是从隔离病房回到酒店洗漱完毕后,又再次返回当地医院工作区完善病历、办理出院事宜。他常说“工作是大家的,我们是一个集体,我能多做就多做一些。”医疗队成立核酸采集小组,他率先报名,踊跃参战,每次有任务,只要不在房班值病,他一定会踊跃领任务,进病房采集核酸标本。虽然组内实行轮班制,但他一个人能完成的操作绝对不会再叫其他人,他说“这个事危险,能少一个人去,就少一个人去,保护好我们队员”。他主动当起了医疗队员的“保健医”,还打趣地与患有
消化系统疾病的队员约定好,解除隔离后帮助他们进行手术……
生活中的于铁夫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是患者的好医生,同事的好榜样。对于入院患者,他总是能够凭着一股天生的幽默感为他们带去欢声笑语;对于新来的同事,他经常积极帮助大家解决面临的困难,协助他们度过“新手期”;即便是与他还不完全熟悉的人,跟他相处后,都会被他的积极向上感染和带动。在牡丹江期间,第一次进仓是在凌晨,进仓前他给队员准备了巧克力,告诉大家出来时务必全吃掉,以防虚脱,进仓后他帮助大家检查防护服穿戴是否到位,带领大家熟悉病区的情况,每进入红区都嘱咐同事早点出来,而他一个人留守到最后。恰逢一名红旗医院护士的孩子过生日,当天他与当地工作人员一起准备了祝福视频,组织大家整齐划一地喊出祝福口号,力争让孩子的生日充满温情、不留遗憾。他说,自己也是一名父亲,希望看见孩子的笑脸,不要哭泣,不要失望。
刚回到齐齐哈尔到达隔离点时,他跟队友说“这辈子这种经历很难得,我觉得还没干够,要是再需要回去,咱还要接着干”。隔离休整还没有完全结束,放在背包里准备给女儿的六一礼物还没有送出去,亲爱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还没有来得及好好拥抱,于铁夫便带着太多的不舍和遗憾离开了这片他曾经战斗过的热土,但却将最美笑容留在了人间。
恪尽职守,担当奉献。于铁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