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茶篮灯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传统舞蹈
于都茶篮灯,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传统舞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茶篮灯是在于都县较为常见的一种民间灯彩歌舞。在长期的劳作中,茶农为消除疲劳或传递情感常常唱茶歌。同时,茶农以劳动的动作为基础,加上纸扎茶篮、扇子、手帕等,就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亦名“茶篮灯”。
茶篮灯源于唐朝末年。当时大批中原人南下,有人在于都黄麟、宽田等地落户。他们居住在深山老林,与山为伍,伴水为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爬山种茶,下田采莲,辛勤耕作,于是产生了山歌、茶歌、采莲曲等。每年春节,是他们最开心的日子,于是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种茶、采茶、倒茶、炒茶、卖茶、贩茶、送茶与灯笼舞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赣南特色,富有于都山区特点的民间灯彩歌舞。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演变成了今天的茶蓝灯。由于它轻松活泼,诙谐有趣,有别于龙狮灯的热烈火爆,而有浓烈的抒情色彩与简单的故事性,获得人们的欢迎,成为流传范围广,对其它民间艺术形式(如赣南采茶戏)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民间灯彩歌舞。
茶篮灯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进行表演,反映了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演变。
表演内容
茶蓝灯结构较为完整。分下正套、杂套两大部分。正套分摘茶、倒茶(倒摘茶)、贩茶、卖茶、送茶等五个段落(场次)。杂套分芙蓉歌、祝英台、写字歌、做鞋歌、想郎歌、恋妹歌、懒惰歌、放牛歌、勤俭歌、古人歌、今人歌、杨柳歌、戒烟歌、补缸歌、油茶歌、花卉歌、当兵歌、新年歌、仙人歌、哨姐歌、家务歌、绣花歌、生意歌、开店歌、讨亲歌、香包歌、新人歌、花鼓歌、蛮牯歌、扫台歌等歌谣。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茶篮灯”演出队伍都会到周边各个村落演出,当“茶篮灯”队敲锣打鼓来到各村围屋、祠堂外面的大路边时,队首会高举茶篮灯,乐队则会奏出欢快、流畅的“闹台锣鼓”。这时,围屋或祠堂里会有人点燃爆竹表示迎接。灯队进门唱祝赞歌,祝赞内容多为客家人都憧憬的子孙满堂、荣华富贵、福星高照、身体康健等等吉祥语,七字一句,四句一段。祝赞歌多为清唱,以彰显“茶篮灯”队对东家及其祖先的恭敬,段落之间有简短的锣鼓协奏或笛子独奏“过门”(即序曲)。祝赞仪式完毕后即在祠堂里或禾坪上开始表演茶篮歌舞。整套“茶篮灯”歌舞结束后,东家就会给出一个红包,并张罗出一桌桌的茶果或饭菜,盛情招待“茶篮灯”队员。“茶篮灯”队最后离场也是在喜庆的锣鼓声中,手举茶篮、肩挑茶篓笑语盈盈地与东家告别。凡“茶篮灯”演出队伍所到之处,便是一片锣鼓齐鸣、鞭炮齐响、歌舞并起的热闹场景。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7:06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