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利斯·卡尔·于斯曼
法国近代小说家
若利斯·卡尔·于斯曼,原名夏尔—马利—乔治·于斯曼,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转型中的重要作家,象征主义的先行者。其作品语言灵活多变,内涵丰富,细节描写令人叹为观止,以物质形象体现精神世界,并带有反讽色彩。于斯曼精于小说的创新,擅长对颓废主义和悲观主义进行深度剖析,因此评论界时常将他与叔本华并列。主要作品有《逆流》、《该诅咒的人》、《起航》、《抛锚》、《玛特,一个妓女的故事》等。
人物生平
若里—卡尔·于斯曼1848年出生于巴黎,原籍荷兰。于斯曼从小在寄宿学校学习,8岁时父亲逝世。母亲随后改嫁给一个商人。1866年,于斯曼获得了学士学位。同年,他开始在内政部工作,开始其长这三十年的公务员生涯。1874年他自费以笔名若里一卡尔·于斯曼出版了散文诗集《蜜饯糖果盒》,从此开始在文坛引起人们的关注。1876年他写成第一部小说《玛尔泰,一个女孩的故事》。次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左拉与小酒馆》的文章,他在文中向左拉致敬,认为左拉是同时代作家的典范。他也开始加入自然主义流派。1879年,他叉出版了第二部小说《瓦塔姐妹》。J880年他和左拉等共6位作家编撰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梅塘夜谭》。1881年,受神经衰弱困扰的于斯曼去巴黎市郊的丰特内一玫瑰疗养。1884年,他出版了《逆流》。于斯曼在创作上也完全脱离了自然主义主张的美学观点。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些颓废麻木的人物。他对普通的现实感到厌恶,只欣赏波德莱尔、魏尔伦、马粒美等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在他1891年出版的小说《在那边》中也有反映。《在那边》最初是以连载形式刊登在《巴黎回声报》上。于斯曼随后又着迷于基督教艺术所表现出的美,他开始信仰宗教并写就了《在路上》。他晚年的作品《大教堂》(1898)、《修士》(1903)、《鲁尔德民众》(1905)都是他对宗教狂热信仰的体现。于斯曼还与埃德蒙·龚古尔一起担任龚古尔文学奖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1907年。于斯曼于巴黎逝世,被葬在蒙巴拿斯墓地。
主要作品
在被称为自然主义宣言的以左拉为首所编的《梅塘晚会》(1880)六人集里,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背上背包》,写他在普法战争中短期的行伍生活。自然主义时期中的作品有《玛特,一个妓女的故事》(1878)、《华达尔姊妹》(1879)、《巴黎速写》(1880)、《同居生活》(1881)、《浮沉》(1882)等。这些作品内容颇多涉及饮食男女,对官能感受的追求,具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在肮脏猥亵的情节中有时表露出极其突出的“黑色幽默”。在艺术上观察精细,形象逼真,墨重色浓,具有佛兰德画派的特色。1884年出版的《逆天》是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中有一定的地位。主人公德艾散特断定文明的本质就在于永远远离自然和现实生活,他嗜读波德莱尔魏尔兰、马拉梅等象征主义先驱的作品,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完全人为的神秘的精神世界。从此,于斯曼的创作转入后一阶段。1891年出版的《在那儿》,主角杜达尔发觉自然主义走进了一个堵死了的隧道,他认为他个人只有转向神秘才有出路。1895年发表的《上路》是作者皈依天主教的开始,随后发表的《大教堂》(1898)和《献身修道院的俗人》(1903),表达了他对天主教的神秘和象征的憧憬以及他在修道院的生活。
他早期参与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活动,以一篇小说《背包在肩》而成为“梅塘集团”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该集团成员除了左拉、于斯曼,还有莫泊桑、阿莱克西等人。后来,于斯曼因为小说美学、诗学倾向、宗教观念上的观点与左拉相抵牾,逐渐离开了自然主义流派。
在于斯曼的前期小说作品中,《玛特,一个妓女的故事》以写实的笔法描述了当时法国合法妓院中的情景;《瓦达尔姐妹》则讲述了在巴黎一家书籍装帧厂工作的两姐妹的故事。《同居》讲述了小说家安德烈婚后发现妻子贝妲不贞,便离开她而先后与一个叫布兰雪的高级妓女和一个叫雅娜的女工同居。《顺流》讲述了一个受蹂躏的巴黎小书记员让·弗朗丁始终在寻找精神的幸福和物质的舒适,却屡屡遭受挫折。以上作品,都因其高度写实的风格、直描社会的主题,而成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于斯曼的写作后期,即以《逆流》一书为标志而告别自然主义流派之后,他的主题和风格大大地改变了。《那边》讲一个平庸的巴黎作家杜塔尔对法国历史上被定为罪人的吉尔·德·雷斯展开调查研究,这些研究引起了尚特露弗夫人的极度兴趣,后者不久就投入了杜塔尔的怀抱,两人从此进入了撒旦的世界。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之口,宣告自然主义已走进死胡同,而只有神秘主义才有出路。在于斯曼皈依宗教期间发表的三部小说《路上》《大教堂》《居士》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宗教生活体验,这些作品明显影响了后来一些法国作家的宗教信仰,如布尔热、贝矶、克洛代尔甚至莫里亚克等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4 18:2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