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泉(1932年10月22日—2022年12月31日),出生于山东省,天然药物化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于德泉先后完成近百种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数百种新化合物并确定其化学结构。首次发现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团。在中国国内率先用近代2DNMR技术研究天然产物化学结构,并加以推广。参与主持并完成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提出“人工麝香”配方原则,设计配方组成方案,创制“人工麝香”中主要有效成分芳活素,解决人工麝香化学、配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人工麝香”已投产多年,基本替代“天然麝香”,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成中药藁本化学基础和番荔枝科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研究,发现一种高活性免疫抑制成分藁本酚,完成了该物的结构修饰和全合成研究,并从新疆藁本中发现三种保肝成分,其活性相当于联苯双酯。研究10多种番荔枝科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发现60多种结构新颖抗癌有效化合物,其中哥纳香醇甲活性显著,完成了该物的结构优化和全合成及抗癌机理研究。
于德泉是中国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为现代光谱技术的推广,以及应用各种光谱技术测定天然产物的分子结构做出重要贡献,他对波谱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也有贡献。(北京市总工会评)
于德泉在天然药物化学和新药创制研究中取得的杰出成就,在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化,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做出的重大基础性贡献。(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
王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