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中蒙俄)智库产业示范区
二连浩特智库产业聚集区域
“智库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一世纪中国。在此之前,国际上没有学者从智库产业的角度去研究。于今教授,围绕科学发展观与智库产业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于2007年首次提出了“智库产业”概念并展开专项研究。而作为一种国家政策和战略的研究成果则是在2012年正式明确提出。并在其主持的“十一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第一卷《统筹区域发展》(于今主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中国智库发展报告(2012):智库产业的体系构建》(于今著,红旗出版社,2013)中首次对“智库产业”进行了定义。这是“智库产业”作为一种国家政策和战略的研究成果在国内乃至国际首次明确提出,是中国学术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多学科融合、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智库产业的英语名称为think tank Industry。
智库
“智库”也称“思想库”(ThinkTank),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国家相伴而生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愈演愈烈,智库的作用发展的越来越愈发凸显其重要性,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智库由一个咨询机构或组织逐渐演变成了智库系统,为社会、企业、政府、政要、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的服务。2013年4月,习近平同志对建设中国智库作出重要批示,把智库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二连浩特市作为对蒙开放的最大口岸、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中蒙经贸合作的主要通道和向北开放的最前沿,设立“中蒙俄智库产业示范区”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智库产生与发展
面对不确定和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政府、企业只有增强对经济社会走势的预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寻找规律性,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谋定而后动,既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又可以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这就需要发挥智库的作用,及时给决策者提供准确、高质量的思想产品。
智库能够为政府提供决策议案,促进决策科学化;设置公共议题,激活政策舆论,引导社会思潮;储备人才资源,担当政学商互动的“凯旋门”;加强民间国际交流,向世界阐释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尤其对于身处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正面临巨大变化的中国而言,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更需要充分发挥智力、创意、科技创新的引领性作用。其中,智库无疑扮演着创新体制机制、统筹规划布局、协调促进发展的重要角色,作为具有政策影响力的咨询服务机构智库,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1)从运筹帷幄到影子政府:智库从古代萌芽到现代形态的演变
智库即智囊机构,也称“思想库”(ThinkTank),是指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为决策者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的公共研究机构。世界最著名的智库——兰德公司的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认为,智库就是一个“思想工厂”,一个没有学生的大学,一个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坚定追求,却又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头脑风暴中心”,一个敢于超越一切现有智慧、敢于挑战和蔑视现有权威的“思想战略中心”。
智库的萌芽源自中国古代,可以称为“古代智库”。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智库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称呼出现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如养士、谋士、智囊、幕僚、幕宾、谏议大夫、师爷以及翰林院等,均以其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运筹帷幄辅佐领导者决策。中国古代官方智库参与决策的途径主要包括朝议(或称为廷议)、部议、集议、奏本等。
而所谓“近代智库”,则是已转变为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国家相伴而生的产物,成为发达国家政策咨询中不可缺少的机构。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而其真正的发展始于二战之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智库在涉及国家和国际重大关系调整、战争、战略等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政府的外脑”、“影子政府”,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或“第五种权力”。
在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在重构,形成新兴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希望在这场角逐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这一愿望能否实现,各国智库的作用至关重要。发达国家的智库广泛参与了关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讨论和研究,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议程设置、规则构建、话语传播、治理机构人才流动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加拿大的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IGI)、多伦多G20研究小组、以及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德国鲁尔大学国际政策研究所等都开展了全球经济治理转型相关的研究项目,并相互合作,组成研究小组,影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的进程。
(2)决策的“思想库”与“智囊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智库的崛起
中国“现代智库”的真正开端发轫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当时邓小平等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决策咨询的战略意义,提出“决策科学化”的口号。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和政府更加重视中国智库的发展。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明确指出,“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随着对外进一步开放,我国也进入了国内外矛盾和利益冲突多发期以及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虽然新兴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已进入社会发展高危、高风险期,遇到了很多发展难题,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国内外政策问题日益复杂,新兴经济体发展进程中问题已经制约和阻碍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随着新兴经济体的社会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以及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智库的需求也更加急迫。在国际上,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主要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创新驱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的新要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作出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5月30日,刘延东副总理在“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智库产业,建设思想市场,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贡献积极的力量。
如何在国际舞台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顺利地融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如何应对国内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高发,促进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化,都离不开智力的支持。因此,在注重科技进步的同时,更要整合、统筹国内外的智力资源,加强国际问题的研究、国内政策与制度的研究、设计,将智库及智库产业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促进科技创新和智库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的安全、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降低发展中的国际、国内风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历史时期,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但是目前还存在诸多掣肘区域发展的问题。因此,实现社会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将中央各项政策与各地独特优势资源充分结合,激发区域经济的活力,推动新经济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推动国家顶层设计乃至地方科学发展,成为区域决策的重要命题,也是我们智库产业研究的初衷。
智库产业
智库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是中国学术界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最初出现在2007年,而作为一种国家政策和战略的研究成果则是在2012年正式明确提出。
2012年11月,在“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智库产业”科研成果发布会暨“二连浩特(中蒙俄)国际智库产业示范区”签约仪式上。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指出,“智库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一世纪中国。在此之前,国际上没有学者从智库产业的角度去研究。于今教授,围绕科学发展观与智库产业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于2007年首次提出了“智库产业”概念并展开专项研究。之后,他带领研究团队,将智库发展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在全国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组织专门会议,召集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共同探讨“智库产业”的涵义、政治与经济背景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影响等问题,形成了“智库产业”的研究理论,并在其主持的“十一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中国智库发展报告(2012):智库产业的体系构建》(于今著,红旗出版社,2013)中首次对“智库产业”进行了定义。这是“智库产业”作为一种国家政策和战略的研究成果在国内乃至国际首次明确提出,是中国学术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多学科融合、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智库产业的英语名称为think tank Industry。
定义
智库产业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智库为载体整合高端人才的智力知识资源,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产生的全智能产业链的集中体现。其目标是针对国家战略的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落实、企业重大决策的实施以及区域人才短缺、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和制度后发优势培育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探索、研究、创新,提出解决方案,带动一产、提升二产、促进三产。
智库产业以智库为载体,以智库产业示范区为孵化器和重要抓手,集聚高端智力资源,服务于国家政策制定,节约区域战略成本和政府执政成本,因地制宜,引领集聚高端产业,是区域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构造
智库产业主要是以政策咨询、科研教育、文化创意、电子数据,以及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现代高端三产服务业,其外延体现为各类智力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包括第一产业中以品牌建设、绿色生态、高质量、高价值为特征的现代高端示范农业,第二产业中以集约、集聚、循环发展为特征的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智库产业区概念
智库产业区旨在提出并构建中国特色智库和智库群以及智库产业业态,作为智库产业的孵化器以及统筹区域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以地域特有优势,提升并发展相应的支柱产业。
智库产业区的智力触发与知识辐射的创新特征,来自于区域内各行业精英人才的集聚效应,产业区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内外人才交流的平台,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开发区进一步由“外向型”的劳动力密集输出与物质资源消耗型增长,向“内生型”的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智力、知识、文化输出为主的自主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智库产业区作为技术创新与战略政策的平台网络,有利于构建一体化区域性的公共资源积累与共享机制,加强区域横向联系与全球产业协作,以智库产业集群的创新,带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吸纳就业,扩大内需,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实力与话语权。智库产业区作为区域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与战略抓手,通过在文化、制度、精神、价值、生活方式等领域的示范创新与综合建设,因地制宜地推动地区软实力发展,凝聚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渗透融汇至经济发展、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
意义
在经济学中,有一种名为“产业集聚”的现象,即某一产业在某个特定的区域中高度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在某一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产业集聚的过程首先是在某一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条件;紧接着,就是资本转移过程,即越来越多的资产迁移、流动,加速产业集聚的进程;最后形成人才集聚,占据科技研发的主导权和产业链的高端。智库产业发展也同样需要经历这一过程,而智库产业示范区则是提升智库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积极发展智库产业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智库产业区是承载智库产业和创新型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近代以来,中国国家智库发展缓慢。最近这几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的难题和发展的瓶颈,其重要性才日益凸显。
2009年7月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上,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智库发展报告课题组长于今教授指出,“中国智库建设应形成政府统筹、专业集成、多层合作、分工协作的系统性构架,智库建设应逐渐从‘分散式的随机性组织’向‘以智库基地或产业区为平台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有组织模式’转变,‘百家争鸣’局面在新时期将以‘智库群’和‘智库产业’的形态出现。”这些群体之间既具有区域性特征,也具有专业类组合特征,即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文化趋势、艺术源泉,也具有科研和文化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这就需要一定的载体,加强智力资源的整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智库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智库产业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硬实力的国际竞争地位大大提升。但是,这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获得的。近年来,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随着国家政策(产业、环保、土地等)、劳动力价格、原材料(包括能源)价格的上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性产业的利润越来越低,以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向内地及东南亚等国家的转移,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2009年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中长期发展需要,加强储备性政策的研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提出了“储备性政策”的理念,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超前研究和拟定可供选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要求。同时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文化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思想库”。从关注经济到文化,从经济建设到思想建设,国家开始关注“软实力”建设。
某种程度上来说,软实力建设是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国际趋势,是未来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而智库产业的高智力、高增长、高收益的“三高”与低污染、低能耗的“两低”特征正是顺应全国加大经济转型力度,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知识型产业体系的综合诉求。其所重视的经济创新环境与制度体制储备都是其他发展模式无法替代的。而这种以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对国家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是影响未来全球格局、经济社会建设、文化知识传播的关键性决策理论,具有极强的地域适应性和时代发展特质,是未来一个时期转型阶段的重要发展范式之一。
产业示范区
二连浩特智库产业示范区启动 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2日电(记者 吴楚)9月10日上午,二连浩特智库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启动暨中蒙俄国际智库大厦奠基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隆重举行。“二连浩特智库产业示范区的奠基是智库产业路径探索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里程碑,将开启中国特色智库研究从理论迈向实践的重要一步。这是智库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及决策参考的有力印证,为我国创新区域经济建设树立了标杆。”东中西部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智库》、《中国智库》总编于今表示。
智库产业示范区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深刻阐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9月13日,习近平主席还将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在这样的背景下,二连浩特智库产业示范区的启动显得格外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昔日的“北疆之门、千年驿站、恐龙故里和千年古商道”,如今的“欧亚大陆桥头堡”和“现代买卖城”,二连浩特正焕发出蓬勃的朝气。
二连浩特市领导在启动仪式上致辞说:“二连浩特把发展智库产业作为承载产业能力的战略选择,积极与中国智库沟通对接,必将促进口岸产业整体提档升级,推动口岸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东中西部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智库》《中国智库》总编于今也在致辞中说:“智库产业的落地,将有助于提升二连浩特在国际经贸交流中的地位,为中蒙、中俄以及中亚各国的经贸合作搭建更加广阔、务实的交流对接平台。”
创新试验改革的 “二连模式”值得期待
二连浩特是全国首批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是我国对蒙古国开放的最大口岸,连接欧亚重要的“桥头堡”。
据二连浩特市市领导介绍,近年来二连浩特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和物流、外向型加工制造、跨境文化旅游“三大基地”,构筑跨境经济合作区、欧亚国际物流中心、境外中蒙经贸合作区、中国智库产业园“四大园区”,培育进口资源加工、新型材料、装配制造、绿色能源和采矿业“五大工业产业”,口岸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无论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发展改革开放初期费孝通先生在研究苏南三个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情景时所提出的“苏南模式”,以及以乡镇企业为特色的“常州模式”、以民营企业为特色的“温州模式”、作为经济特区代表的“深圳模式”等,都体现了人民的改革创新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于今说:“我们期待,二连浩特能够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发展转型中,闯出一条以中国特色智库产业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二连模式‘来。”
在此次示范区启动仪式上,相关人士还透露,《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征求国家部委意见以来,已有三十多个国家部委反馈了意见,实施方案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已渐现曙光。
从“百家争鸣”到“智库产业集群”的跨越
“智库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劳动市场和政策必须灵活以支持智库人才。”英国智库研究专家恩里克·蒙迪扎巴尔曾在今年6月底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这一点也得到于今的回应,他表示:“智库产业主要突出人才的因素,聚集高端人才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融合发展关联产业,进行区域的立体式开发,极大地释放了资源潜能,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于今也曾多次提到,中国智库建设应形成政府统筹、专业集成、多层合作、分工协作的系统性构架,逐渐从“分散式的随机性组织”向“以智库基地或产业区为平台、以目标为导向的有组织模式”转变,新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将以“智库群”和“智库产业”的形态出现,这些群体之间既具有区域性特征,也具有专业类组合特征,这就需要一定的载体,加强智力资源的整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智库产业集群。
中蒙俄智库产业示范区将有可能实现这一跨越,它不仅仅是二连浩特政府联合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在智库产业领域进行的重大实践创新,更是我国探索中国特色智库及智库产业发展路径、推动区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的试验田。智库研究将在政策制定、项目论证、资源配置及区域协调等方面提供决策分析,将有利于二连浩特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从而充分发挥知识经济对区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习近平为何特别强调“新型智库建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u5e7410\u670829\u65e508:1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5 11:57
目录
概述
智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