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必居其一
汉语成语
二者必居其一(拼音:èr zhě bì jū qí y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成语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二者必居其一”。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去齐国,向齐王提出很多建议,但齐王都没接受。孟子离开齐国时,齐王赠送给孟子一百金,他也不接受。到了宋国,宋君赠送给孟子七十金,他反而接受了。又到了薛国,薛君赠送给孟子五十金,他也接受了。
孟子的学生陈臻对这个问题很迷惑,问他说:“假如说您不接受齐王的赠金是对的,那么,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就不对了;如果说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是对的,那么,不接受齐王的赠金就是错的了。一个人前后的行为应当一致,您只能在这二者中选择一种,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说:“接受和不接受都是对的,都是符合礼仪的。在宋国时,我要出门远行,对出行者必定要有所馈赠,宋君说是赠送盘缠,我为什么不能接受呢?在薛国时,我有戒备之心,薛君知道我有所戒备,特地送上购买武器的费用,我为什么不接受呢?但在齐国,就没有一个缘由,没有缘由地送钱给我,就是贿买,哪有君子可以用钱贿买的呢?”陈臻听了,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成语寓意
孟子的学生陈臻问孟子,齐王送金一百不接受,而后宋王送金七十,又接受了,薛君(齐国靖郭君田婴的封地)送金五十也接受了,这是为何?孟子认为是当受则受,当辞则辞。陈臻则认为,两种做法总有一种是对是错,二者必居其一。
矛盾律要求,在同时同地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事物,不能既肯定之而又否定之;或者既否定之而又肯定之。排中律要求,对于两个对立概念,必须肯定一个或否定一个,不能模棱两可。所以前是则今非,今是则前非,二者必居其一。孟子的反驳,也还是利用这两条逻辑规律。因为这两条规律应用的前提是时间、地点、条件必须相同。如果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这两条规律则不适用,故不能以前是定今非,或以今是断前非。
陈臻的推论看起来似乎也有道理,实际上这是局限于形式逻辑而下的结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缺乏辩证逻辑的灵活性,不能解决特殊性的问题。孟子的回答则是跳出了“两难推论”的樊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辩证解决。也就是说要把握“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的基本原则,“君子是不可以用钱来收买的”,不拿不明白的钱,当受则受,当辞则辞。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取舍,既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变动。不仅处理经济问题如此,就是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如此。
成语运用
“二者必居其一”指两种情况中必定占一种。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分句。
明·徐有贞《烟波钓客赋》:“二者必居其一,请从客之所择。”
老舍《四世同堂》一八:“二者必居其一:不是她已经把泪都倾尽,就是她下了决心不再哭。”
姚雪垠《李自成》七卷一九章:“或是闯贼掘堤,出于人祸,或是河水自己决口,纯属天灾。二者必居其一,尚待查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2 09:52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