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江寺古桥
中国四川省境内桥梁
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的锦江之上,在与江安河汇流处,就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清代古石桥——二江寺古桥,它是成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石拱桥,2002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天府新区唯一一处高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桥梁简介
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的锦江之上,在与江安河汇流处,就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清代古石桥
——它是成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石拱桥,二江寺古桥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2002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天府新区唯一一处高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建设历程
在华阳城古广都府(今广都城遗址)南,江安河与府河(原名郫江)汇合处,旧称二江口。历史上这里是著名的水陆要冲,是通往彭、眉、犍、嘉的重要驿道,为了交换递送文件的方便,这里设有驿站,称为二江驿。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蜀州(崇州)任职时,曾途经此地,写下诗词《广都江上作》:“微波不摇江,纤云不行天。我来倚杖立,天水相澄鲜。平远望不尽,日落自生烟。梅花耿独立,雪树明前川。好风吹我衣,春色已粲然。东村闻酒美,买醉上渔船。《夜宿二江驿》诗,陆游得遇暴风雨,止留二江驿,记述了当时的情景:“鸡鸣原前风折树,夜到双流雨如注。”另有诗赋《广都道中呈季长》、北宋李廌赵玿赴成都府广都县尉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为》。
锦江华阳河段,左侧的江安河与府河牵手而行,历史上这里曾是著名的水陆要冲。
陆游书法作品《怀成都诗卷》,“放翁五十犹豪纵,锦城一觉繁华梦”,描写作者50岁左右在成都做官时的景况
府河与江安河为华阳境内数万亩农田提供了灌溉之便,却阻隔了两岸的交通。
旧时驿站有渡口,对行人收取过渡钱,人称官渡。
明代驿道改道后,渡口也被废除。虽有不少有心人想设立私渡,但两江水势不同,小船易为涡流冲覆难保安全,行人只好绕道而行,十分不便。
也许是为求平安,有人在驿站里塑起佛像,就有了后来的二江寺,不过有关二江寺的建造历史并无明确记载。
二江寺,原位于二江寺古桥附近,民国时被毁,1992年移地重建,距二江寺古桥相隔1.5公里左右
二江寺桥,其名字来源无记载,最初名叫“二仙桥”,据说是因为大桥建成后,特请知县大人踩桥,结果两个叫化子先上了桥,不等制止就无影无踪,县太爷和目睹的群众都认为是神仙踩桥,故名“二仙桥”。
现在的名字“二江寺大桥”,和二江寺有关。
民国《华阳县志·津梁》记载:“二仙桥,治南三十七里余中兴场南,府河正流,石材拱式七洞。清道光五年创建,光绪丙子四年重修,民国七年培修,十九年又培修右岸。一名二江桥。”
文化底蕴
二江寺古桥在中孔拱券上刻有“天理良心”四字,但已灭失,现有字迹为后人所为。
关于二江寺古桥桥洞所刻的“天理良心”四字的来历众说纷纭。有民间传说是筹建大桥的二江寺主持,与大家一起将剩余的银子铸成一大银锭,熔化注入孔洞中,又在拱券刻上“天理良心”四字,以警世人。也有传说是修建大桥的工匠为表示自己的光明不贪行为而题刻,但他事实上却贪了余资,结果“天理良心”四个字被雷烧得焦黑,击得粉碎,这令他幡然悔悟,花尽余资重新题刻。
二江寺古桥的这一刻字,具有“以昭炯戒”和“明心亮节”的涵意,它其实是巴蜀文化中一直存在的无私精神与廉洁正气,从历代治水官员的功绩便可知道。
建筑价值
从建筑特征和建造技艺来看,二江寺古桥为七孔卷拱石桥,长约118.5米,桥面宽7.45米,中孔跨度7米,两侧孔跨度依次递减,形成折线形桥面。为减杀水势,桥墩建有巨大鱼嘴。
古桥主体由红砂条石砌成,拱底镶嵌部分青砖。形似长虹,跨越府河正流,古朴优美。
当时成都修建这座桥,没有机械设备,全是人工从很远的山里凿出石料运到这里施工,其工程量不亚于今天用现代化机械和钢筋水泥材料修建长江大桥。
这座石拱桥保留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技术和工艺水平,整体造型规模宏大,用料精密,工艺高超,具有很高的科技和文物价值。这类古桥在成都已经非常稀有,因此十分珍贵。
从生态景观来看,二江寺古桥上游百米处即是江安河出口,二江交汇处,形成三角洲地带,河面宽阔,白鹭飞翔,岸上竹木葱茏,修竹万竿,河上翠影摇曳,清流潺渡,与长虹卧波般的古桥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风景画。
保护与开发
二江寺古桥是成都地区为数不多至今保留较为完整的石拱桥之一,也是锦江上除通济桥外最后一座古代石拱桥。
在将近200年的历史中,因受洪水等灾害及自然因素影响,加上曾长期作为公路桥通行车辆,桥体承受着远超初建时的承载量,致使该桥损毁严重。
其主体结构虽保存较好,但大桥南侧现修建防洪导流渠,北侧也被封堵,已不具备通行功能。这对两岸居民出行带来了困难,人们也一直在盼望二江寺古桥能够早日得以修缮。
天府新区华阳街道非常重视二江寺古桥的保护与开发,将民生大计与古桥的长远保护相联系,决定对二江寺古桥开展勘测与修缮工作。
通过专业保护团队的介入,修缮后的二江寺古桥,将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华阳街道独有的文化遗产,赋予天府新区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二江寺古桥,将成为打通上古与当代、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6 10:37
目录
概述
桥梁简介
建设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