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原名,牟真理),男,苗族,上世纪60年代生于重庆酉阳,大学时代专业为数学,80年代曾做过教师,大学数学系毕业,九三学社社员,是上世纪80年代莽汉派诗歌代表成员之一。诗人,美食家,美食创意师。中国现代美食诗歌、中国饮食文化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开创者,老菜谱收藏家。 1987年直至现在,先后在重庆、成都和北京创立文化餐饮品牌“川东老家”和“天下盐”等。90年代弃文从商,与黄珂、李亚伟等好友在重庆、北京等地开设餐馆,成为当代渝菜和江湖菜的领军人物。现为美食创意师,天下盐(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二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经营报》、《
南都周刊》、《新周刊》、《中国之韵》美食专栏作家。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回家吃饭》美食顾问,
东南卫视《味之谜》导师,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嘉宾。 人文美食纪录片《川菜在民间》出品人、主持人、总策划、总制片。著有台湾及大陆版图书《民国吃家》、《
妈妈的柴火灶》、《碗里江山》、《味的道》等。
人物经历
1960年代出生在重庆酉阳的军人家庭。二毛的父亲本意是把儿子培养成军人或者送至官场。但二毛并没有按照父亲的规划,他8岁开始跟母亲学习做菜,母亲对他的影响非常大。青年时代开始写诗,并对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成为上世纪80年代莽汉主义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中国饮食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的创始人。
1984年,二毛与诗人胡冬、万夏、李亚伟等创立“莽汉主义”诗歌流派。
1986年,二毛与诗人李亚伟,在老家开设了第一家火锅店。
1992年,在重庆自创第一家鱼火锅,名字叫鱼摆摆。结识了一大帮朋友,如作家阿来,诗人杨黎、万夏,还有画家何多苓、周春芽等。
2006年,二毛在北京798与王珂合伙,开了第一家“天下盐”。当时,二毛觉得成都的文化不足以体现更广阔的东西,北京的包容性更强,包括对菜系的接受度,而北京798又是一个很时尚、很艺术的地方。于是,“天下盐”逐渐在北京文艺圈火热起来,后又在清代皇帝的粮仓——南新仓开设了分店。作为美食创意家,二毛积极投身渝菜的开发。先是疯狂查阅史料,然后是一头扎进灶间,边琢磨边谨慎下料,有时还原原味,有时加入自己的创意,三椒子鲢、迷踪野鸭、王献之排骨、二毛鸡杂等,就是这样的代表。他还用特殊的材料,例如指南针、笔架、
不锈钢材质用具等作为菜肴装饰或盛菜器皿。尽显独到之处。
作为美食活动家,他积极投身各种各样的活动,参加美食文化节、拍摄北京台美食纪录片、湖南卫视《
天天向上》节目组邀请他作为嘉宾介绍私房菜、并成为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与制片人陈晓卿一起为节目出谋划策。《舌尖上的中国2》拍摄期间,摄制组专程到他的餐厅“天下盐”进行渝菜部分的拍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二毛开始到民间寻根采菜等美食创意活动,现已收集整理千余道民间菜点,并创作了大量的当代美食诗歌及美食历史随笔。诗歌,亦是他每天生活至情享受的东西。其实,在精神上,他对那些已经失传的民间菜品有很深的执着,特别是对于民国食谱的痴迷,食谱中炒的那几句秘诀,“拿油入锅,用烈火烧他一个极热;拿菜入锅柴的一声,引铲乱炒”,于他,像听评书一样舒服。
二毛先后在《新周刊》、《中国经营报》开设美食专栏,并出版了《民国吃家》、《碗里江山》、《妈妈的柴火灶》等作品,这都是他对美食的独到领悟。
个人作品
1、《民国吃家》
《
民国吃家》是二毛最新的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在作者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民国,慈禧的清炖鸭子脱下鸭皮游上了袁世凯的餐桌;在民国,胡适用东兴楼的酱爆鸭丁嫩滑酱香了鲁迅一生的才华;在民国,谭延闿的祖庵鱼翅在南京的上空鲜亮腴滑地飞翔;在民国,张大千用恋爱的火候软炸着扳指儿香酥脆嫩了十八岁的仕女……这是一个时代的吃相。
书中把这些民国大家们比喻成作为美食作家,无论是著作还是专栏,他都是将大量的文史故事,与美食融合着讲述,有时甚至还有注释,这让他的美食文章看起来与众不同,既具文化内涵,也具故事性。他认为,菜品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就是与文化的高度融合,这也是他对美食与文化关系的理解。
2、《妈妈的柴火灶》
3、《碗里江山》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沈宏非这样评价二毛,“他确实是写字的人里面最会做菜的,做菜的人里面最会写字的。”诗人李亚伟说,“二毛看待渝菜像学者对待注释,喜欢追根溯源,喜欢寻找口感上的原始动力。二毛从不认为麻辣是渝菜的灵魂,他对麻辣看得不重。他认为麻辣是渝菜的外衣,有时更是渝菜的虚荣心。”
野夫说,“我还没看见一个同代人,能像二毛那样,用诗歌将食色笼络在一起,使汉语和菜肴都变得性感十足。读他的诗文甚至菜谱,多能如服春药一般的盎然。如果再加上他的几味独门美食,以及私酿的野酒,定力不够的后生则多半容易发情——杯酒订交结下一生的情义。二毛的美食随笔,是一个诗人加厨师的杰作,因此迥异于一般的外道中人。从《
妈妈的柴火灶》到《民国吃家》,就仿佛他已经从江湖菜跃进到了公馆菜,变换的已经不仅仅是菜谱,也不是添油加醋之类的技法;而是在深入历史的堂奥,在盘飧薄酒的一脉余香中,辨寻历史新的解读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