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宫尊德
日本江户时代农政家和思想家
二宫尊德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农政家和思想家。二宫尊德虽然早已离世,但是他的名字及其提出的“报德思想”,,却一直活跃在日本的“历史舞台” 。在德川封建社会, 二宫尊德被誉为村藩财政改革和农村复兴的成功指导者和实践家;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 他被树为“ 勤勉、节俭、孝行、忠义” 的国民道德典范。
人物生平
二宫尊德1787年(天明七年) 出生于日本相模国足柄上郡柏山村(现小田原市) 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幼名金治郎, 通称金次郎, 是利右门家的长子。尊德出生时的日本, 正处于幕藩体制从根基上发生动摇的时期。当时,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 武家财政疲惫, 而自然灾荒和饥馑不断, 幕府租税苛重, 造成严重的农村荒芜和农业凋零。 尊德五岁时, 关东地区遭遇特大洪水, 田地被毁, 导致家境败落。 因此, 尊德在 12 岁时就不得不代重病的父亲出工参加酒匀川治水工程。 14 岁时父亲病故后又承担起帮母亲维持家计和照顾幼弟的重担, 白天上山砍柴, 晚上编织草鞋, 以卖钱补贴家用。 明治国定修身教科书中所写的“ 文部省唱歌” 歌词———“ 砍柴又搓绳,草鞋作不停。 父母好帮手, 幼弟照料勤。 兄弟友爱深, 双亲尽孝心。 二宫金次郎, 世人好榜样”, 可以说形象地描述了尊德幼年时期的艰苦生活状况及其操行。
尊德16岁丧母后, 家人离散。两个弟弟由外祖父家收养, 尊德则寄居在伯父万兵卫家。他在繁重的劳动中坚持学习四书五经, 不忘复兴家业。其自身的艰苦生活和目睹农民如蝼蚁般的生存惨状, 使他认识到唯有读书才能使人产生希望和理想, 立志通过勤奋学习实现家业复兴。 基于这样的认识, 他在劳动之余, 经常通宵达旦夜读。伯父不以为然, 以浪费灯油为由, 予以制止。于是, 尊德为获得读书用的灯油, 从友人处借来菜籽五勺, 播种于土堤之上, 竟收获七升。 他又在因河川改道而弃之不用的水渠中, 插上了他人丢弃的稻苗, 秋天又收得一袋稻米。 由此, 他悟出了“ 积小为大乃自然规律, 行此道, 则可复兴家业” 的道理, 并立志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复兴家业和振兴农业的事业中, 以“ 慰先人在天之灵” 。
尊德 18 岁时离开伯父万兵卫家, 开始独立生活。他在名主或亲戚家中借宿, 一边在筑堤工地上当佣工挣钱, 一边开垦自家业已荒芜的土地,修缮濒于倒塌的房屋。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 终于在24岁时成为拥有一町四反土地的小地主, 实现了家业复兴。 然而, 尊德并不满足于单纯劳作和积累财产, 而是相继到江户、关西、伊势等地旅行和考察社会, 丰富见识和扩大眼界, 并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算术、商法、测量技术和俳句等充实自己, 于 26 岁时成为小田原藩家老服部的青年武士, 为财政困难、积债如山的服部家制定了以开源节流为核心的重整家业的计划并获成功。 这为他后来致力于开发荒地、复兴荒村事业奠定了基础。此后, 尊德努力将自己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首先他基于“ 道德经济一元论” 的思考, 于 1820 年, 在小田原藩士中组建了以“ 仁义礼智信” 五常为伦理规范的信用互助组织———“五常讲” , 为那里的斗升改良 、藩士救济等财政改革做出了贡献。 尊德的才能其改革方略受到小田原藩主的赏识,于1822 年被派往小田原藩的分支宇津家领地———下野国樱町( 今 木县二宫町) 负责宇津家的财政重建和领地复兴。 经过 15 年的惨淡经营终获成功。 尤其是他在复兴樱町过程中创建的“ 樱町仕法” , 成为他后来制定各地“ 报德仕法” 的原型。 尊德关于报德思想理念、“ 人道无作为则废” 的人道观、“一元融合” 思想的形成, 以及其理论著作《三才报德金毛录》的完成, 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一时期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总结。 由此, 二宫尊德声名大振, 各地大名、旗本纷纷登门求教 。 到尊德逝世为止, 利用此“ 报德仕法”进行改革的, 除小田原藩外, 还有乌山、下馆、相马等约 600 余村藩。
1842 年, 尊德被幕府老中水野忠邦看中提升为“御普请役格” , 受命参与制定利根川治理计划, 但因幕府官员急功近利, 其“ 应以人和为首要条件” 的方案未被采纳。 1844 年, 尊德再次奉命制定“ 日光御神领复兴仕法” 。 他把制定此复兴计划视为毕生大业, 将其子弥太郎( 尊行) 、弟子富田高庆等 20 余人集中到江户, 花费了两年零三个月时间, 完成了长达 84册的报德仕法书, 通称《日光雏形》或《仕法雏形》 。 尊德的所谓“ 报德仕法” , 其基本思想是对一个藩或地区数十年的平均收入进行详细统计, 算出每年平均支出额, 并以此为标准决定支出“ 分度” , 将剩余的钱财留给来年或者让给他人使用。 这种“报德仕法” 的根本意义在于将以“ 勤俭让” 为主旨的报德思想付诸实践, 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力。 因此, 在“ 报德仕法” 实施之前,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包括提出诸如改土造田、开垦荒地、修筑堤坝、开凿水渠等有关改善农业基本条件的建议, 以及采用诸如成批购入农具和肥料等合理的经营管理方法等。 同时, 为解决生产资金问题, 不仅奖励勤俭节约, 而且实施以“ 无息贷款, 本金分五年偿还” 为内容的“ 助贷法” 。此外, 尊德在应各藩主请求负责实行农村复兴计划时,还要求藩主必须实施“ 仁政” , 不可因产量提高而多征贡租, 禁止不讲“ 分度” 的盘剥, 以安定农民的生活。
《仕法雏形》中提倡的做法在相马藩取得了明显成果, 并且一直延续到了明治初期。 但由于种种原因, 尊德自己亲身实施这一原为日光策划的“ 仕法”, 则是在 1853 年被任命为“ 日光奉行所手付” 之时。 更为遗憾的是, 尊德在日光实施“ 仕法” 工作不到两年就因劳累过度病倒了, 并于 1856年 10 月与世长辞, 终年 70 岁 。著述留有《二宫尊德全集》共 36 卷。
尊德去世后, 其弟子安居院庄七、富田高庆、斋藤高行、福住正兄、冈田良一郎等继承其事业, 从幕府末年到明治初期, 在日本许多地方组建“ 报德社” 和广泛开展“报德社运动”, 在兴办信用事业、改良和普及农业技术、振兴农业等方面, 起到了先驱作用。
二宫尊德的事迹及报德思想在其去世后也由他的高徒富田高庆著成《报德记》( 和装 8 册) , 于 1880 年( 明治十三年) 献给明治天皇, 被褒奖为“ 经世之要” 和“ 济世安民之道” , 颁布“ 海内守令” 推广, 并追授以“ 从四位”爵位。以此为发端, 明治国定修身教科书于 1894 年( 明治二十七年) 正式编入其事迹, 继之日本全国各地的小学、幼儿园纷纷树立“背柴读书” 的金次郎铜像, 使二宫尊德成为二战结束前日本家喻户晓的“ 道德偶像” 。
思想
二宫尊德以神,儒,佛教的思想创立“报德教”,主张以实践之德报天,地,人三才之德,倡导封建社会庶民的道德思想和生活规模,强调从宿命论出发的勤劳,节约,忍耐和禁欲的生活态度。因此他与安藤昌益的思想是完全不相同的,主张在不打破封建体制的前提下,实行“兴产安民”,强调农民应有“无税田”。在幕末的大动荡时期,由于苛捐杂税,高额地租,严重的灾荒和饥馑,造成农业凋零,农村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严重,领主也因为有大量的荒地而所收的贡租越来越少。因此,领主不得不对开垦新地实行奖励政策,可在一段时期内不纳税,甚至可以把土地变为私有。针对这种情况,二宫尊德认为:必须“严守本分”,即领主和农民都要有所约束,不能超越本分。他在应藩主的请求,实行农村复兴时,要求藩主必须实施“仁政”,不可因生产力提高而多征贡租,禁止无限制的剥削,以便安定农民生活。从限制领主剥削农民这一点来看,对农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二宫尊德受到了农民的一定程度的支持,但他要求农民安分守己,忍耐,不让农民以暴动斗争反抗领主剥削,显然对农民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由此看见,他要求封建领主作出一些让步,本质上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二宫尊德认为:“天道”和“人道”是并存的,“天道”维护统治者,而“人道”是维护被统治者,二者缺一不可。实际上,二宫尊德的这种“天道”,“人道”观,是从他拼命努力要恢复随着封建制的衰落而荒废了的农村土地,阻止封建农业崩溃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07 14:4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