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鬼打架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并非是两个人相扑,而是一个人玩独脚戏,江糊杂耍和社火表演中有这个节目,虽然每个地方的表演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都是一个表演,逗众人欢乐。
所谓“二鬼打架”,并非是两个人相扑,而是一个人玩“
独脚戏”。一个人怎么打?难道自己打自己?非也。原来是制作一个与表演者相仿的木偶——假人子,相互拼博。过去在
扬州老教场一带,有一种叫做二鬼打架,又叫真假
李逵的杂耍,但已很少见了。在
甘肃省几个地方,还有河南
浚县,二鬼打架是一种社火表演节目,这些个二鬼打架大同小异,都是一个辛苦众人乐。
演“二鬼打架”的艺人,先在墙壁支一道“布景”遮挡,幕内且作“化妆室”。待“演员”扮好妆,门帘一掀跳将出来,于是,一个真人,一个假人,先从慢慢的对峙开始,很像拳击台上的两个拳手,相互谨慎地观察了对方后,突然发动了,双方搂抱着搏斗起来。彼此均戴着一只假面具:一个是青面獠牙如凶神恶煞;一个是呲牙咧嘴似探海夜叉。观者难分真伪,不知谁是
李逵,谁是李鬼。只见双方一面不断吆喝,一面跳跃厮杀。但见一人一鬼在场子里跑个不停,骂个不休。一会儿人仰马翻,双方倒地;一会儿一个击倒另一个,拳打脚踢,你扭我拌,使满了力气,使尽了技巧,都想把对方摔倒在地。
三五分钟过去了,场面似乎有些胶着,难分上下,其中的一个眼看要倒了,却在即将倒地的一瞬顽强地站了起来,对手用尽了力气,但仍无可奈何。猛然间,一“鬼”使出了绊腿,另一“鬼”猝不及防,身子一歪,倒在了地上。
二鬼打架由单人进行表演,演员穿上特制的服装,将道具牢牢绑在背上。
道具为木头刻绘成的两个造型,“二鬼”的衣服包括两件外套、两件大褂,衣服下隐藏的是木头做成的肩和腿。再用几根绳子,将这个木制的道具绑在表演者的腰部,在道具衣服的隐藏下,“二鬼”以抡、转、滚、翻、摔、扫、踢、挡、下绊、托举等摔跤技巧,互相扭摔。每年古庙会上的
社火表演,二鬼打架一出场就能引来众人欢呼。
二鬼原是一对
傀儡,他们被固定在一块约九十公分长,三十公分宽,四公分厚的木板上。实际上它们只有头颈和上半身,他们的下半身是由表演者的上下肢来充当的。他们的体内装有
弹簧,脖颈可以十分灵活地晃来晃去。这一对傀儡分别穿红绿(或黑)两色袍服,他们伸出胳膊相互搂抱着对方的腰部,互瞪双眼,呲牙咧嘴。沉重的木板就是他们“论剑”的华山,比武的擂台。
二鬼站在木板上,木板又五花大绑地死死固定在表演者的背上。表演者的双腿双臂都套上大红大绿的裤子,两手穿一双鞋尖朝向自已的皮鞋弓下身来双“脚”着地。皮鞋内填实,还要装好手柄以便于牢牢“穿”在手上。二鬼同“穿”一袭宽大的长裙,长裙垂下来刚好到脚踝之处,又将表演者全部遮盖严实。
鼓声响起来,起先是慢四拍,二鬼的双脚随之动起来,你来我往,前后插花,仿佛现代人跳的交谊舞,其实这样看又未尝不可。二鬼的头颅也频频摇晃起来。鼓声渐快,两双脚左右交替前来后退越来越快,演变为勾脚,扫腿,企图相互绊倒。两人终于左倒地,仍不放手,继续推搡、滚动、扭撕、挣扎、“双脚”相互踢绊。鼓声又快,二鬼复又起,扫蹚腿、勾连脚、踏脚跟,左揽右缠,两鬼向右倒地,虽精疲力竭而越斗越勇,两双脚又蹬又踢,尘土飞扬。鼓声再紧,二鬼翻滚,猛然跃上高桌撕打,纵然挡架者(大头和尚扮演)不厌其烦累及受苦亦不能将其分开。二鬼再从高桌上失脚跌下还在继续撕扯,挡架者也被
绊翻在地而悻悻然。鼓声慢了、疏了,二鬼终于气喘如牛瘫软在地,那两双脚还在不服气地有气无力地相互踢绊着,踩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