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茗图》是明代
唐寅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人物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事茗图》画面左右两侧以悬崖、树石近景遮挡,峰岚秀起,山间飞瀑鸣泉,山下流水潺潺。茅屋数间,开轩面水,似世外桃源。双松下茅屋中,坐一读书之士,桌案旁有壶盏,隔间里屋有僮子在烹茶。屋外一老者拄杖于桥上缓缓而来,抱琴僮子紧随其后。
此图引首有文徵明题“事茗”二字,款署“徵明”。钤“文徵明印”。
本幅中作者自题:“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钤“唐居士”。
本幅中另有清乾隆御笔题记:“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罏论茗绿杯持。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虎丝。甲戌闰四月雨余,几暇偶展此卷,因摹其意,即用卷中原韵题之,并书于此。御笔。”钤印“古香”白文方、“太缶”朱文方。尾纸陆粲款署:“嘉靖乙未孟秋之吉,平原陆粲著。”钤印“陆氏浚明”白文方、“贞山”朱文方。鉴藏印钤:耿昭忠“丹诚”、“千山耿信公书画之章”、“信公珍赏”、“信公鉴定珍藏”、“琴书堂”、“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耿嘉祚“耿会侯鉴定书画之章”、“耿嘉祚印”、“耿湛恩章”、“湛恩记”、“漱六主人印”;索额图“也园索氏收藏书画”、“长白索氏珍藏图书印”、“九如清玩”、“乐庵”、“乐圣且衔杯”、“御赐忠孝堂长白山索氏珍藏”等诸家印记多方,另有清内府鉴藏诸印。
创作背景
《事茗图》是唐伯虎为友人陈事茗,描写陈事茗庭院书斋生活小景的绘画作品。该画画完后,唐伯虎还自题五言诗一首。诗日:“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将友人名号“事茗”二字嵌入题诗中,字体为行书,潇洒优美,故名《事茗图》。
艺术鉴赏
构图
此卷分近、中、远三个层次。近景描绘的是突兀怪异的山石和树丛,向右突出的山石仿佛秃鹫的头正侧面望着远方。石后一片树丛。树丛后巨大的柱状山石挺拔巍然,墨色渐淡。中景为一片茅庐草舍,房前一道弯弯的小河静静流动,庭前两棵苍松虬劲挺拔,枝叶稀疏。树下庭堂中一文人正依案读书,人物神态悠然、潇洒,十分安闲。房后竹篁成林,树木繁茂。右侧写小桥上一老者策杖而来,方巾广袖。后面一个童子紧紧跟随,沿着那桥的小溪放眼望去,溪水飞滩跃石,将观者引入远景。远景为一片高山,浮现在迷蒙水雾之中,好似一团乌云凌空。山中一条飞瀑或分或合,跃岩而下,使画面显得更加幽雅。
技法
《事茗图》的左边山石多用圆笔多曲,不见其际,这是吸收了郭熙卷云的画法,石纹卷曲如云,在石块当中施浓黑墨色。画的右边是巨石,杂树浓密。画的中间是茅屋庭院,双松立于屋前溪侧,一高士扶杖携童正在过桥,草堂中的高士正坐着静候,左侧是一妇人正生火料理,煮茗烹茶。远山处于蒙蒙烟雾之中,表现出幽人雅士品茗雅集的清幽之境。此图的画法除左侧的山石吸收了郭熙的皴法,松枝的屈兀如蟹爪,松针的四射状承自李成、郭熙风格外,其用笔的秀润纤细又得力于赵孟頫,可见这是一幅接受了宋代风格而又变柔和的作品。
历史传承
《事茗图》有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卷十五著录。
《事茗图》曾入清内府收藏。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皇宫时偷偷携带了《事茗图》在内的1200余幅名贵书画。后来溥仪被日本特务带到了长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庇护下的“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包括《事茗图》在内的1200余件国宝文物也被放在“伪皇宫”内的小白楼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一时间长春的伪皇宫内一片大乱,没了主心骨的溥仪在随从的簇拥下,仓惶地逃出伪皇宫,扔下了那1200多件的稀世国宝。《事茗图》被一个“伪兵”金香蕙在混乱中抢走。后金香蕙将其变卖,得知《事茗图》出售,张伯驹出于爱国之心将其买下。1956年,张伯驹将《事茗图》和自己其他珍藏的一批书画,无偿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
重要展览
2010年8月20日,由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联手打造的“六如遗墨——唐伯虎书画精品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事茗图》在其中展出。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