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无巨细
汉语成语
事无巨细(拼音shì wú jù xì)是一则来源于中国古代史书的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后世据此总结出成语“事无巨细”。
成语典故
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先主刘备(161-223年)在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永安宫病逝,五月,十七岁太子刘禅(207-271年)继位,改元建兴,史称后主。刘禅一继位,就在诸葛亮(181-234年)原蜀汉丞相(管理蜀汉全国政务)的基础上,又加封为武乡侯(属县侯,食邑在琅讶郡武乡县,因属魏国疆域,故借地封在今陕西汉中之武乡镇一带),不久,又让诸葛亮兼领益州牧(管理益州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的军政事务。地域辖今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湖北相关市县,州治设在今四川成都)。如此一来,诸葛亮为辅佐幼主治理好蜀国,十分繁忙,一切政治军事大事或日常事务(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来决定(咸决于亮)。
成语寓意
诸葛亮勤于政事,连原来是敌对国家的君臣也不得不承认,足见他为了蜀国而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何等感人。但作为一个国家的首辅大臣,日理万机,事务纷繁,首先应该调动众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及主管官员的能动性,让他们各司其职,有责有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宜“事无巨细”,皆个人专之。其次,个人的智慧与力量都有限,“事无巨细”都操心,则难于集中精力抓大事要事,做到办事抓住根本,纲举目张。其三,俗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事无巨细”都操心,长期超负荷劳作,也容易拖垮身体,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工作,也不利于为国为民多做工作。诸葛亮54岁便病故,应该说这与他长期过于劳累有关。
但是,事无巨细,不做则已,做则做到尽善尽美,细致认真,这样的人才具备做大事的品质,成功就自然属于他。做大事不拘小节,固然是一种处事态度,但这往往也是一种很危险做法,不拘小节有时会误大事的事例不胜枚举。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做事不分大小都认真仔细,才能把事做得尽善尽美。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事无巨细意思是事情不分大小,指大大小小所有的事,也形容什么事都管,在句中作宾语、定语、分句,也可作“事无大小”、“事无小大”。
运用示例
宋·邵雍得失吟》:“人有贤愚,事无巨细。得不艰难,失必容易。”
宋·邵雍《费力吟》:“事无巨细,人有得失。得之小心,失之费力。”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曾未期月,援溺振渴,事无巨细,悉究本末。”
清·爱新觉罗·弘历《书扇赐将军阿桂六韵》:“掌握师行抡俊豪,事无巨细一心操。”
清·爱新觉罗·弘历《赐直隶总督周元理》:“事无巨细无弗悉,民有艰难有赖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01:4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