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恐后
汉语成语
争先恐后(拼音:zhēng xiān kǒng hòu)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韩非韩非子·喻老》。
成语出处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战国·韩非《韩非子·喻老》)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争先恐后”。
成语故事
春秋后期,晋国有个很有名的驾驭能手叫王子期。有一次,赵襄子向他学习驾车的技术,学习没多久,就自以为了不起,便要同王子期比比高低。比赛一开始,赵襄子刚把车赶到平原上,就挥鞭催马,同王子期双双飞快地追赶起来。结果赵襄子接连换了三次马,都远远落在王子期的后面。
王子期回答说:“我的技术都毫无保留地全教给您了,可您在运用上有毛病。大凡驾车最重要的是要让马和车协调一致,套上车辕,宽紧要合适,要让马感到舒服。同时,驾车的人要特别注意马跑的情况,不断加以调整,这样马才能跑得快,跑得远。”
接着王子期又具体地指出赵襄子的毛病,说:“在比赛中,当您落在后面的时候拼命想追上我,当跑在前面的时候又怕我赶上,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试问您哪里还有心思来驾车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成语寓意
赵襄子与王子期比赛,心态没有放好,以至于输给王子期。可见争先恐后,“争” 的时候害怕的是别人跑在自己的前头,“恐” 的时候担心的是自己落在别人的后头。这样,心里就会有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担忧的心理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忧愁、烦闷,失去了恒定如一的心理基础,水平上下波动,难怪成绩会忽上忽下的。一个人,但凡干成一件事,必须心理稳定。成熟的运动员,置身于激烈的运动场上,“泰山崩于前不变色” ,才会取得骄人的成绩。成熟的企业家,置身于刀光剑影的商场,“麋鹿兴于左而目 不瞬”,才能建立傲人的伟业。可见,成就大业前必须先调整心态。心理不恒,则事不顺,业不定。
成语运用
“争先恐后”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状语;形容人的动作等;也作“恐后争先”,常与“趋之若鹜”一起连用。
宋·董煟《救荒活民书·不抑价》:“于是商贾闻之,晨夕争先惟恐后。”
明·唐顺之《春坊中允方泉李君墓表》:“于此之时,彬彬雅雅,争先恐后,何其盛耶?”
清·张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个个争先恐后的直抢上来。”
成语辨析
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力争上游
“你追我赶”形容竞赛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不甘落后”的意思是不愿意表现出自己不如他人,做什么都有个不服输的劲,希望超过他人或和他人一样好。“力争上游”比喻努力争取有利形势。“争先恐后”与“你追我赶”有别:“争先恐后”侧重形容急切忙乱的行动;“你追我赶” 侧重于形容有组织的竞争。此外,“争先恐后”一般用于动作,“力争上游”“不甘后人”一般用于思想、意志。“争先恐后”和“不甘后人”都含有“不肯落在别人后面”的意思。但“争先恐后”还有“争先”和“在公共场合不守秩序”的意思;“不甘后人”则没有。
参考资料
争先恐后.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7 08:3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