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源镇,隶属于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地处乾县东部。东邻
礼泉县城关街道,南接
薛录镇,西连
阳洪镇,西北接大杨镇,北以
泔河为界与礼泉县石潭镇相望。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6.2千米,总面积35.39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唐时此地建有灵源寺,故名。
春秋时属秦地。
明、清两代属车乡七里,后被分为阳苏里、教义里。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阳庄联保。
1949年6月,属杨庄区。
1956年3月,乡成立灵源乡。
1958年9月,阳洪、灵源、大杨3乡合并建成东风公社。
1958年,撤大县,东风公社更名阳洪公社,灵源属其管辖。
1961年,阳洪公社分成阳洪、大杨2个公社,灵源属阳洪公社。
“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东风公社。
1971年5月,成立灵源公社。
1984年,改灵源公社为灵源乡。
1997年,改设为灵源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灵源镇辖延河、佛留、丰兴、五星、苏坊、大王、市兴、灵源、孝义9个行政村;下设68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灵源镇下辖7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五星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灵源镇地处乾县东部。东邻
礼泉县城关街道,南接
薛录镇,西连
阳洪镇,西北接大杨镇,北以
泔河为界与礼泉县石潭镇相望。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6.2千米,总面积35.3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灵源镇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与
关中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平坦,平均海拔672米。
气候特征
灵源镇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明充足,无霜期长;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足,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2.6℃,1月平均气温-1.0℃;7月平均气温25.2℃。生长期年平均224天,无霜期年平均21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172.6小时,年总辐射115.5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537.9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
自然灾害
灵源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风灾、干旱、雨涝等。灾害以旱灾最为严重,影响范围较大。最严重的一次冰雹灾害发生在1965年6月18日下午4时,灵源遭遇雹灾,雹粒大若核桃,小如杏核,导致农作物受损严重。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灵源镇辖区总人口2433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06人,城镇化率7.4%。总人口中,男性13027人,占53.5%;女性11305人,占46.5%。2011年,灵源镇人口出生率7.5‰,人口死亡率3.8‰,人口自然增长率3.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69人。
截至2018年,灵源镇户籍人口23679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灵源镇财政总收入89万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万元,比上年增长13.5%。
2011年,灵源镇农民人均收入6780元。
第一产业
2011年,灵源镇农业总产值达到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耕地面积3.7万亩,人均1.5亩。其中果园2.1万亩,粮食1.5万亩,蔬菜0.1万亩,全部为水浇地,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和栽培果树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2011年,灵源镇粮食生产1.07万吨。
第二产业
2018年,灵源镇有工业企业7个;其中,规上企业1个。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灵源镇商业网点176个。2011年,灵源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2亿元;城乡集贸市场4个。截至2011年末,灵源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1亿元。截至2011年末,灵源镇邮电局1个,乡村通邮率98%;业务收入8万元,其中纯收入2万元。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9个,固定电话用户832户,移动电话用户2189户,宽带接入用户964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09万元。
2018年,灵源镇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2个。
交通运输
灵源镇境内312国道、福银高速公路、铁路西平线穿境而过。村村通公路,行政村道路全部硬化。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灵源镇镇文化站1个,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2个,各类图书室12个,藏书2.5万余册。截至2011年末,灵源镇广播电视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入户率达到89%。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灵源镇小学5所,在校生1977人,专任教师9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170人,专任教师5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灵源镇镇卫生院1个,专业卫生人员72名,其中执业医师16人,执业助理医师18人,注册护士3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灵源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1户、445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