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核
医学术语
乳核又称“乳痰”、“乳栗”等,多发于生育年龄而体质虚弱者,由肝郁脾虚,痰浊凝结所致。结核初起时,多生在一侧乳房的偏上方,一个或多个,小的如梅,大的如李,质硬,推之可动,皮色不变,触之不痛,数月后,肿块增大,皮色微红,慢性爱软,是已化脓,溃破后常成瘘管,脓液清稀,并杂有败絮样物,疮口腐肉不脱,患侧腋窝常有肿大之结块。其是妇女乳房的一类慢性炎症,包括一些结核病变。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平素郁闷忧思,致肝气郁结,气痰滞结于乳络,演变为核,多见于冲任不调,久未生育,或者成年未婚的女性;
或因肝肾俱虚,房劳过度,肝肾虚怯,精气不能濡养肝木,致使肝虚血燥,加之脾土运化失职,气郁痰滞,结为乳中结核,多见于中、老年的男女患者;
或因气滞痰凝,易动忿怒,气郁湿滞,日久不解,聚积不散,发为乳核,多见于情绪容易激动的患者。
临床表现
乳房内可扪及肿块,部位以乳房外上方最为多见,内上方次之,内下方较少。多数肿块是单个发生,也有多个在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呈卵圆形,小的如樱桃、大的如梅李、鸡卵,表面光滑,质地坚实,皮核不相亲,推之活动,边界清楚,肤色如常,无溃破,可能数年无变化。若患者在妊娠期间,肿块迅速增大,应警惕有恶变的可能。或者是以周期性乳房胀痛、乳房肿块为主要特点,发生部位以外上象限为最多见。
早期阶段,病人大多数有月经不规则,经量少,经期缺乏规律性,月经来潮前出现疼痛,多以双侧发病,常以一侧为重。轻者有胀痛、刺痛,严重者如刀割样痛,等到月经来潮后,胀痛可减轻或消失。临床检查病人的乳房内无明显的肿块但似有局部组织肥厚,呈“疙瘩”样,或可有小结节等。如进一步发展到乳腺重度增生时,疼痛已不是主要的症状,这时小叶内末梢导管明显扩张成为小囊肿,囊内充满液体。临床检查能触及质地较硬的肿块及多个结节,也可出现乳头溢液,一般为草黄色或棕褐色。
辨证施治
1.内治法
总治法是舒肝解郁,消痰化气。
(1)肝气郁结型 ①证候 乳房胀痛,乳房内的肿块质硬,界限清楚,不与周围组织粘连,推之可移,其消长与喜怒、月经来潮等有关,舌苔薄黄,脉弦。②治法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③方药 柴胡、当归、白芍、青皮、陈皮,甘草,海藻、瓜蒌、昆布、金银花、连翘,山甲珠、郁金,香附。水煎服,每日1剂。
(2)肝肾阴虚型 ①证候 乳房内可扪及大小不等的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可动,伴腰膝酸软,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②治法 滋养肝肾,消痰散结。③方药 熟地黄、山茱萸、丹皮、麦冬、山楂各,山药、茯苓,山慈菇。水煎服,每日1剂。
(3)心脾两虚型 ①证候 乳房内可扪及卵圆形肿块,大小不等,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推之活动,边界清楚,肤色如常,无痛感,伴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质淡嫩,脉细弱。②治法 健脾养心,益气散结。③方药 党参、炒白术、酸枣仁、当归,茯苓,黄芪,木香、昆布、海藻。水煎服,每日1剂。
(4)肝肾不足型 ①证候 乳房内可扪及肿块,时有隐痛或不痛,伴眩晕耳鸣,面白无华,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寐多梦,舌淡苔白,脉沉弱。②治法 调理冲任。③方药 醋柴胡、炒白芍、当归、黄柏,仙茅、知母,淫羊藿、熟地黄、肉从蓉。水煎服,每日1剂。
2.外治法
外治法对乳腺纤维腺瘤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患处,或用一些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的中药蛋清或酒调后外敷患处,均可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饮食调理
1.服用汤药期间,应注意饮食宜忌,不要食生冷、油腻、腥发及刺激性食物;
2.改变饮食,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及过多进补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类,多吃粗粮,多运动,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
3.禁止滥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食品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3 05:57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