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娘村,就是指那些寄养社会孤儿或残障儿童的村子,一般是分家分户寄养。例如山西省大同市散岔村,50多年来,山西大同社会福利院收养的部分孤残儿童在这里寄养得到良好的照顾,人们称这个村子为“乳娘村”;又如合肥市郊吕面坊村,该村虽小而偏僻,却因“乳娘村”而闻名。
简介:
村中一共28户人家,其中20户都寄养了福利院的残障儿童。不少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像抚育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照顾这些生而不幸的小生命,有的已坚持了30年。
历史背景
山西省大同市散岔村:上世纪50年代,一些被父母遗弃的患有脑瘫等疾病的儿童,被福利院收养后,部分寄养在此。几十年前,当人们还处在温饱生活的边缘时,一点小米就为福利院的儿童换来了乳娘们甘甜的乳汁。乳娘换了一茬又一茬,她们当中有老有小,有一家三代,也有姐妹、妯娌和母女。大同曾经有很多乳娘村,据大同市社会福利院统计,全市乳娘村数量已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8个锐减至上世纪90年代初的5个,而时至今日,庞大的“乳娘村”队伍只剩下了散岔村这孤零零一个。
合肥市郊吕面坊村: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合肥市福利院就选择吕面坊村作为首批试点,将孩子们寄养在农户家里,每个月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其他实物资助。吕面坊村成为安徽有名的“乳娘村”。时至2012年,吕面坊村28户人家中,有近20户寄养了福利院的残障儿童。
遭遇瓶颈
乳娘村曾经是一种很好的寄养方式,孩子能够从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有归属的收获。但近年来,寄养家庭出现了由近到远、由不固定到固定的变化,这种寄养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农村环境较差,孩子虽能接受养育,所受教育却与城市有巨大差别。此外,农村环境对于孩子疾病的康复也带来不便。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乳娘村人们观念的改变,这最后一方水土恐怕也“在劫难逃”,但这种家庭寄养的模式还可以继续借鉴和改进。
开展寄养工作的福利院打算将寄养家庭从农村逐渐挪到城市。但迈出这一步,现在来看仍有很多困难。需要选购房子,跟社区沟通,引导符合条件的下岗女性、待业女性来参与。家庭申请寄养的数量越来越多,会慢慢取消在乳娘村的寄养。
前途
福利院在加强对乳娘村寄养进行监督管理的同时,计划采取乳娘村家庭寄养和福利院集中寄养相结合的模式,代替以前单一的乳娘村家庭寄养模式。
高尚的乳娘
7岁的党有雄将是赵金梅收留的最后一个寄养孩子。过了这个春节,赵金梅已经63岁了,体力不济让她做出了这个决定。 像赵金梅一样,山西大同市散岔村的多数乳娘都曾是七八个孩子的寄养母亲,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定,她们将不能继续担任福利院儿童的寄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