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怀赠南陵常赞府》是
唐代伟大诗人
李白的作品。此诗乃南陵常赞府来当涂,李白与其歌舞欢娱后书怀写赠,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事国事的忧虑,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全诗坦率地披露着自己的情怀,并把把黑暗的政治、腐败的军事、不安定的社会现状和个人怀才不遇联系在一起,使这种抒情特别有力量,诗篇不仅倾泻着满腔愤懑,似乎还预示着未来的不幸。
作品原文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1
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2。
调笑当时人,中天谢云雨3。
一去麒麟阁4,遂将朝市乖5。
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
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6。
置酒凌歊台7,欢娱未曾歇。
歌动白紵山8,舞回天门月9。
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10。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11。
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12。
至今西洱河13,流血拥僵尸。
将无七擒略14,鲁女惜园葵15。
咸阳天下枢16,累岁人不足17。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赖得契宰衡,持钧慰风俗18。
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19。
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
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违20。
终当灭卫谤21,不受鲁人讥2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在木星下凡落入汉朝的那一年,东方朔侍奉汉武帝这位英明的君主。
我待诏翰林时也如同东方朔一样调侃嘲笑过时臣,由是被逐出朝而未能沾君恩露。
一旦离开了翰林院,便与朝廷和京城长久分开。
交好的故友不再登门,秋草日渐长上了门前的台阶。
当今您却特别通达,独自与我交往心谐。
此来又置酒于凌歊高台,欢乐愉快未曾歇衰。
歌声震动了白纻山林,欢舞像缠绕着天门山月。
您问我心中有何事烦恼,我在您面前细细述说。
您看我的才能,与鲁国的孔子多么相似。
像他那样的大圣人犹未遇到相知的君王,而我这小儒未被所用又何足悲戚?
前不久的云南夏季五月,朝廷的渡泸之师频频丧灭。
有毒之草毒杀朝廷的战马,强大的敌军夺掠了唐军战旗。
时至今日的西洱河中,流淌的血水仍然拥积着将士的尸体。
朝廷的将领没有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谋略,百姓只得像鲁女惜葵一样担心国难不得生息。
长安作为京都是天下的枢纽,几年来百姓总是粮食不足。
虽然那里有许多珍珠美玉,到这时却不如一盘米粟。
幸赖有像古代贤人殷契那样的宰相,秉持国政慰藉风俗。
我看自己无所用世,辞家出游至今未归。
惊叹着壮士的鬓发如霜,泪水常常流满逐臣的衣襟。
因此我睡不安席,蹉跎的经历违背世事令人伤心。
我终究要消除时人的毁谤,不再受到他人的讥评。
创作背景
清代著名李诗注家王琦判断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
安旗、
薛天纬《
李白年谱》系此诗于天宝十三载,谓李白游南陵时作。《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有
南陵县,今为安徽省南陵县。安本又云:“十三载秋白在秋浦,故系本年。”詹本及裴斐《李白选集》亦系此诗于天宝十三载。这与诗的内容正相吻合。天宝十三载,是李白“赐金还山”后十年,
安史之乱前一年。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置酒凌歊台,欢娱未曾歇。”这里诗人写到了与常赞府的交往。两人置酒于凌歊台上,开怀畅饮,尽情欢娱,不曾歇息。“歌动白紵山,舞回天门月”,是两人欢娱的具体而夸张的描绘,由此可见欢娱的情景了。两人的交往情意投合,相得益欢。这时候,常赞府很自然地问起诗人的“心中事”,于是诗人就“为君前致辞”,尽情地倾吐心中的话语、心底的愤懑,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的“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了。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四句是倾诉自己的境遇。前面既以东方朔自况,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这里则借孔子来自我宽解。这些话是自宽自慰,又包含着沉重的辛酸。
由于李白后期思想的深刻性和视野的开阔,他并不局限于自己的遭遇来“写怀抱”,而是着眼于当世大事。诗人写了战争:“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据史书记载,天宝年间,唐朝政府两次派兵征伐云南的少数民族,战于西洱河,均大败。“将无七擒略”,主将既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智慧,缺乏七擒七纵稳操胜券的谋略,得来的只能是失败。“鲁女惜园葵”,是说鲁国漆室邑之女的故事。其含义为人民忧虑着饥饿,而统治者还好大喜功,爱开边衅。接着,诗人写了饥馑:“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正是根据京城的特点来写饥馑的惨象。“赖得契宰衡,持钧慰风俗”是说需要有契一样的贤宰相,斡旋运转,安定风俗。
最后诗人又写到自己:“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尽管在最需要人才的深刻,尽管自己有着卓越的政治才干,但不为世所用,只得浪迹江湖,辞别家庭,只身外出游历了。“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忧虑使诗人发如秋霜,泪湿长衫。这忧虑不是个人政治上的不遇,而是透视现实产生的。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前一年,因此这种忧虑更有深刻的内涵。而且,“以此不安席”,诗人坐卧不宁了,“蹉跎身世违”,只是不能投合这黑暗的世界,同流合污,以致蹉跎岁月,无所作为。但诗人并不因此颓唐:“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这里用孔子的典故。诗人表示要进德修业,以孔子为榜样,消除世人的讥谤。“终当”二字表现十分坚定。
通观全诗,确如题目“书怀”所揭示的那样,诗人是在坦率地披露着自己的情怀。由于诗人把黑暗的政治、腐败的军事、不安定的社会现状和个人怀才不遇联系在一起,使这种抒情特别有力量。诗篇不仅倾泻着满腔愤懑,似乎还预示着未来的不幸。
名家评论
王琦《李太白文集》曰:“是年(按:指天宝十三载)六月,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伐云南蛮,至西洱河,举军陷没。又关中自去秋水旱相继,人多乏食,诏出太仓米一百万石 ,贱粜以济贫民。太白所谓‘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秦旗。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虽有数盘玉,不如一斗粟。’正言是年事。”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按诗中称:‘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未归。’是白之南游宣城,乃只身而来也。”
詹本云:《登黄山凌歊台》诗所云“‘云南喧鼓鼙’ 与《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所云‘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同指一事。”“则此首(《登黄山凌歊台》)之作应在《赠南陵常赞府》诗之前。
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评云:“此(首段十句)白书怀以赠常赞府,忧时荒兵乱,而己之不能用也。古之贤士隐于下位者以自比。云岁星降于汉廷之时,乃是方朔见于武帝之日,待诏金门而诙谐不羁,调笑时人而混迹俳忧,沾恩泽不久,辞帝阁而远游,遂与朝市而相乖矣。故旧疏而往来少,秋草生而阶除冷。玩世不恭之意,固自若也,可谓特出不群之士矣。斯人也,独与我心有相契者,当今流俗之辈,何足以知之乎?”又云:“此(第二段十句)言与常赞府相会而燕乐也。置酒于凌歊之台,以极欢乐之意,歌动白纻之山,舞回天边(按:当是门字)之月,我有所怀,君知之乎?君如问我,我当具陈:夫士之遇与不遇,有命存焉。君观我之才能,较于孔子为何如乎?以孔子大圣,尚且不遇,况我之为小儒者乎?小儒不遇,分所宜然,何足悲也。”又云:“(第三段二十二句)承上言我之不遇,固不足惜,所可惜者,天下之事尔。云南拒命,以乱一方,大暑行师,全军覆灭,流血僵尸,至今填于西洱之河。为将帅者,无有制胜之谋,祸及小民,虽是园蔬,亦不能保,未免有饥馑之忧矣。夫京师者,天下之根本也。累岁不登,谷价腾涌,仍恐根本不固,四方因以动摇。所赖者,贤宰相运斡旋之力也。今幸后契在位,持衡秉钧,以安风俗,将以致太平之治。顾我菲材,一无所用,辞家未归,亦图寸进。不意蹉践岁月,以成衰老,窜逐流离,不胜哀苦,以此夜卧不安,耿耿中情,与世多相违也。然用舍之机,虽系乎人,而自修之力,则由乎己。我当取法孔子,反求诸己,终灭卫人之谤,不受鲁人之讥。斯可也,岂宜拘于尤人,自画于小儒乎!”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
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之美誉,与
杜甫并称“
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