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堂山街道由原丁字镇拆分而成,地处湘江东岸,东与桥驿镇相邻,西与区政府隔江相望,南接丁字湾街道,北壤
铜官镇、茶亭镇,现辖书堂山村、何桥村、石渚湖村、中山村、彩陶源村等五个行政村,总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2.8万人。
长沙窑瓷是指唐代长沙铜官窑烧造的产品,窑址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区书堂山街道石渚湖与彩陶源附近。此地很早以来便名为石渚,或写作石潴,二十四史中的《晋书》、《魏书》中都有提到。唐“
安史之乱”后,从北方迁来的窑工大量聚集于此,与当地居民共同烧造陶瓷,称之为石渚窑。印尼“黑石号”沉船打捞的长沙铜官窑瓷碟上自书为“石渚孟子”,湘籍诗人李群玉在描述其烧造盛况时,也称之《石潴》。窑场衰落于五代之际,宋以后为历史所尘封,人们早已忘却当年的盛况,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为考古学家所重新发现。伫立长沙铜官窑窑址区,面对广袤的窑址废墟,厚厚的历史文化堆积层,自然联想起诗中描绘的情景,“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遥感当年窑场之繁忙。唐代制瓷名窑林立,南有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北有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长沙铜官窑另辟蹊径,以彩瓷而崛起,独步名窑之林,瓷业开始呈现三足鼎立势。釉下彩的普及,釉下彩的创烧,为长沙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长沙铜官窑衰落之后,其装饰技法则为磁州窑所传承。不过长沙窑多饰于壶,而磁州窑书画不再多见于壶,而饰于枕。瓷壶多用于公众场所,故以诗言志;瓷枕则是相对隐蔽之物,所书多是内心的情感独白,以词抒情。不过长沙铜官窑瓷上也有几件题于枕上的情诗,或可视为磁州窑式书画饰的端倪。 长沙铜官窑兴起较晚,但发展迅猛,产品覆盖面广,不但畅销于国内,而且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地区,最远抵达东北部非洲,被誉为第一个外销型瓷窑,将异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是长沙铜官窑掘得海外第一桶金的秘诀。当时只有长沙铜官窑根据国外市场需求而设计、制作、包装(装饰)产品。唐代
海上陶瓷之路的开辟,长沙铜官窑可谓功不可没。
欧阳询书法文化园位于
书堂山街道书堂山村与何桥村的交界处,核心景区位于书堂山上。书堂山濒临湘江,与长沙湘江航电枢纽毗邻,北距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6公里,南距长沙市中心城区约20公里,海拔192.4米,主峰面积1.85平方公里,是欧阳询父子从事书法艺术学习和创作的重要场所,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唐代书法名人欧阳询生于此山,长于此山,创欧体,开颜柳先河,称唐代楷书第一人,是一座当之无愧的书法名山。山中欧阳询祖居、书堂古寺等遗迹保存较好,“太子围圩”、“洗笔泉池”等书堂八景遗风尚存。山体峰岭回环,植被完整,生态环境优良,与历史文化遗迹相映成趣,各历史遗迹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钟灵毓秀的山林之中,高与低、藏与露、虚与实,交相辉映,给人以绝佳的文化审美享受和休闲体验。近年来,在省市区各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欧阳询书法文化园明确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服务区,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按照“野趣、唐风、书韵”的定位,全力推进欧阳询文化园各项工程建设。文化园规划总面积有2775亩,建设共分三期进行:一期建设重点是书堂八景保护性开发、书堂小镇提质改造、登山游道、停车坪及污水处理站等项目;二期建设重点是欧阳询书法研究院、镇南学府、欧阳碑林、横土雅舍等景区配套服务项目;三期建设重点是相关旅游度假酒店、配套路网及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在规划过程中,既注重文物资源保护,又注重推进旅游产业开发;既突出书堂山的原生态,又突出书法文化元素,力争将欧阳询书法文化园打造成为文化旅游的公园、书法艺术交流的平台、书法教育的基地。欧阳询书法文化园已经启动了书堂小镇的提质改造、登山游道的施工建设、书堂八景的保护性开发建设、景区联络路网的规划改造和园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性优化等项目,力争通过三年建设,将欧阳询书法文化园打造成中国文化的高地、书法艺术的圣地、旅游度假的胜地。
湘江
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长沙湘江大坝、湘江长沙大坝),坝址位于湖南省长沙望城县湘江下游的蔡家洲,距市中心仅20~30km,是湘江干流9级开发规划当中的最下游一个梯级,坝址控制流域面积90520km2。工程包括电站、泄水闸、船闸、坝顶公路桥、水库等;总投资60多亿元,正常蓄水位初定30~31米,电站装机5~8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3亿度,坝顶公路宽20米,双向4车道。整个工程将形成长达128公里的库区,将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连成一起,构成带状滨水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