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方式和推进乡村建设。当时进步教育家认识到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抄袭外国,不适合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需要,提出以各种方式推行平民教育以改造农村落后贫困面貌,培养与造就“新民”。当时倡导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陶行知、晏阳初和梁漱溟等人。乡村教育运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逐渐衰落,不再成为一种社会运动。
运动经过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教育运动和社会运动。20年代、30年代达到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逐渐衰落,不再成为一种社会运动。
促进和推进乡村运动的教育家有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组织乡村教育的机构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乡村教育运动力图通过教育对我国近代农村贫穷落后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造,进行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因此,乡村教育运动也是社会改造运动。
乡村教育运动在“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旗帜下,提出到农村去、到民间去。倡导乡村教育运动的机构和代表人物由于立场和观点的不同,在乡村教育实践中也各不相同。有的以教育为中心,有的以生产为中心;有的以政治组织为中心,有的以自卫组织为中心;有的着眼于改造乡村生活,有的致力于乡村政治经济的全面改造。
乡村教育运动著名的试验和实践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20年代在河北定县的试验。他们用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力量来进行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教育,企图消灭中国农村的贫、愚、弱现象;中华职业教育社1926年在江苏昆山设立乡村改进区,其宗旨是培养新农民以改进农业;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晓庄进行试验,强调给予农民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能够自主、自给和自卫;30年代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菏泽两县试验乡农学校、乡学村学,这类学校是政教合一的机构,由乡绅、农民和知识分子组成,对农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自卫方方面的训育;30年代,以高阳为代表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无锡设立惠北实验区、北夏实验区进行民众教育和农事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