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育
教育领域术语
乡土教育是一种凝聚民族精神的教育方式,是对本乡本土的教育,讲的是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的身边的自然、人文历史
乡土
谈到乡土,首先要先定义,何谓乡土,“乡”的定义,大多是以行政区域来划分,系指人们居住的乡镇,县市省区等区域通称。是处所或地方之意,即是指人生长的地方或祖籍,是亲朋共居,人们交往的地方;而“土”则偏重则为地的意思,即是人类生活的根据地,于地理上、物质上,是指生于斯、长于斯的多种景观。归纳整理乡土的定义如下:它是人们生长、居住或是与个人发生强烈情感与认同之地,涵盖所有的自然与社会人文背景及历史文化,对个人具有高度生活意义、情感及使命感的地方。
定义
1、乡土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
2、乡土是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3、乡土是与生活有密切关系之自然及社会。
4、乡土是指属于我们所居住之本乡本地的一切人为与自然环境。
综论:乡土是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及其自然、人文与社会的综合体,是一个人们深受其影响,对其具有深厚感情,并负有维护责任的地方。
定义解释
※ 乡土意识:人对乡土的识觉具有归属感、熟悉感、亲切感、舒适感、价值感、责任感。
※ 乡土的时间感:乡土感大多植根于幼年、少年、长期居住时的人生阶段,因此乡土是成长空间、生活空间。
※ 乡土的空间感:
1、弹性空间:乡土空间感因年龄、生活经验、情境而异。
2、阶层空间:乡土空间感随情境而异,如居住雾峰者,因情境改变,梅州梅州市梅县区、广东、中国、亚洲、地球都可能成为他的乡土,此即“地球村、世界公民的概念”。
构成要素
(一)乡土的范围:
※乡土空间的大小系随人们年龄、生活经验的不同,而不断扩大。
(二) 乡土内涵:
※ 自然要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生存必须物质。
※ 人文要素:有形的建设、交通、聚落、经济活动;无形的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歌谣。
(三)乡土情感:
※ 意识空间、生活空间、主体空间。
原乡-故乡-家乡他乡(他乡遇故知;月是故乡明)。
※ 民俗心(文化)、乡土情(风土民情)。
(四)乡土责任:
※识乡、爱乡、回馈乡里。
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在他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中,历史教育就是从社区、乡土历史开始的。
乡土教育可以说是将某些乡土的现象视为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校课程。归纳学者们对乡土教育解读,其共同点就是让学生了解、认识其所居住地方的人、事、物,包括生活环境、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传统艺术与文化等,使他们能认同与热爱自己的乡土,以激发他们改善环境及方的意愿及能力。
历史而言,在我国的起源很早,周礼一书中,已有“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以乡之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的话,主要是藉由乡土民俗的生活教育,来实现教化的功能,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乡土教育的观念。乡土教育是将乡土现象视为教学资源,来进行乡土教学活动,不仅易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配合,更是要培育学童认识、关怀与认同乡土的责任感。由于近代以来对“乡土教育”的大力提倡,学者们对乡土教育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乡土教育不但是以获得乡土的知识为主要目的,且以乡土爱、乡土理解、乡土开拓、乡土改造为教育重心。实施乡土教育,要使儿童由乡土文化的体验,自觉个人为乡土的一分子,愿意服务乡土社会,由乡土爱或乡土情操推及于爱护国家,改造国家,发展国家,这才是乡土教育之真义。乡土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乡土环境,传递家乡文化;欣赏乡土风情,激发爱乡情怀。
乡土教育应是指能够使学生从生活的人文、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去了解与认识自己生长或长期所居住的乡土,使其产生关怀与认同乡土,并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改善乡土环境之教育。因此,它是一种包含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育,除了培养学生本土观、世界观的乡土意识与乡土爱之外,同时也进行了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
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了解所居住的乡土环境。
2、建立情感的认同与联系—一个来不及参与的年代。
3、使乡土居民能贡献心力于乡土建设之发展。
特质
1、乡土教育以学生周围生活之为中心,以生活化、社会化及本土化为导向。
2、乡土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依归,除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与互动关系外,并以培养乡土情感及乡土意识为宗旨。
3、乡土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亦即结合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及人文学科之教育,是科技整合性的教育。
4、乡土教育不只是认知技能的学习,更是情意教学的最佳方式。
乡土教学的理论与实施。
目的
1. 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
2. 增进学生对乡土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生活环境的情操。
3. 培养学生野外观察的能力,改进学生户外旅游的观念。
4. 增进学生对乡土问题的了解,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热诚。
5. 培养学生对各族群文化的尊重,增进社会族群间的和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4 21:49
目录
概述
乡土
参考资料